手机版
1 1 1

光明新区凝聚改革动力服务百万群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而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凝聚发展动力。

  因改革而生的深圳光明新区,将群众路线作为深入推进改革的力量源泉和科学方法。新区以民生项目破题改革,2014年40项改革清单中有27项涉及基层治理;新区以群众为改革的智慧源泉,问计于民,取智于民。3月26日光明新区组织开展的“讲学”专题活动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指出,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光明新区的“基因”,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晴雨表”,把改革作为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试金石”,让新区100万群众切实感受到、享受到新区的改革发展成果。

  服务群众利益

  改革项目“接地气”惠民生

  践行群众路线,必须要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这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月11日,光明新区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新区2014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公开晒出“光明新区2014年改革清单”和具体改革计划,内容涉及经济体制、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5个方面40条措施和5方面监督激励机制。

  可以看到,具体改革项目选择上光明新区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分头推进一批“微创新”、“微改革”项目,从基层改革中找寻创新突破之策,从而形成光明新区改革的强大合力;对于楼长制、出租屋分类管理模式等新区推行已久且较成熟的工作,则更关注从细节处进行微创新,予以完善。

  光明新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推进“接地气”的改革项目,通过党工委管委会联系群众机制、社区基金会试点改革、推进就业援助机制改革、深化“教育券”制度改革等举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加快提升光明新区公共服务水平。

  发动群众智慧

  社区基金会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人心所向,上下同欲。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群众参与。

  继3月11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之后,3月19日下午,光明新区召开社区基金会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并将其作为新区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40项重点措施之首,开启改革破题之旅。

  圳美等5家社区基金会的成立创造了试点改革“光明速度”,首批捐赠善款达1470多万元,受到国家民政部调研组充分肯定。据了解,社区基金会成立后将采用项目运作方式,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多元化的社区服务项目,包括为社区内的贫困家庭、受灾居民、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慈善救助、综合帮扶等社区救助服务,资助有利于改善社区治安、邻里关系、环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公益项目,资助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和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等,从而广泛吸引社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成一个公益、慈善、服务社区居民的综合平台。

  这个改革“一号工程”精髓就在于,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变了以往政府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单一模式,成为实现社区共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夯实群众基础

  “第一书记”强化“末梢”治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堡垒。在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社区治理面临复杂局面的今天,更需要用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探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不搞试点社区,选派不仅仅面向后进社区,4月8日,光明新区召开社区“两委”换届总结暨“第一书记”选派动员会后,来自新区各职能部门的28名“第一书记”开始沉入挂职的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基层锻炼。“第一书记”都是正科级党员干部,他们在之前的工作中都是各单位的精英、骨干。

  光明新区顺应发展形势,将选派“第一书记”作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治理改革、改善社区治理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冀望该活动一方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帮助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新区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锻炼干部,把派驻社区“第一书记”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渠道,改变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成长路径,提高干部的群众意识,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真正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1日 15:2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