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郁南县千名干部变“衣锦还乡”为“服务下乡”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如今的向阳水库只剩下了少数几个鱼排,水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胥柏波 摄

  春雨刚过,微风吹拂下,向阳水库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扑面而来的空气带着芳草的清香。靠近岸边,清晰可见水底潜游的鱼虾。

  而在一年之前,向阳水库的水面还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鱼排,湖水极度富营养化,水色浑浊发绿,死鱼和垃圾随处可见,离岸几十米都能闻得到湖水散发出的臭味,过剩的养殖曾两次导致大面积死鱼,引发养殖户集体上访事件。

  去年年初,郁南县开展“千干建千村”活动,数十名干部回到向阳水库周边的村庄,他们走村入户,配合统一的拆除过剩鱼排行动,逐一劝解养殖户自行拆除鱼排,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拆掉了9万多平方米的过剩鱼排,水库水质从五类水快速恢复至三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自郁南县“千干建千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千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利用工作剩余时间返回家乡,进村入户化解基层矛盾,促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农民长效增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过度养殖酿矛盾

  对于郁南县通门镇党委书记林景桐来说,他还清楚地记得前年秋天向阳水库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死鱼、臭气熏得人不敢呼吸时的场景。

  林景桐介绍,自2007年以来,向阳水库周边的村民兴起了到水库养殖鱼虾的风潮,养殖面积爆发式扩大,到2012年,原本只能养殖2万平方米鱼排的向阳水库,已经有了超过12万平方米的鱼排,过度养殖导致水质极度富营养化,水色呈现墨绿色,很远都能闻到水面散发的臭味,“摸起来都能感到滑溜溜的一层”。

  住在水库下游放水渠道旁的上水村村民对水质的变差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村民唐火群家就挨着水库渠道,几年前这里流淌的水干净清澈,“洗菜洗衣服洗澡都可以,村里很多小孩都在这边玩水”。但近年来,这里流出的水越来越臭。唐火群最怕夏天高温,“温度一高,臭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就在2012年11月,因为过度养殖导致水库水质变差,再加上养殖过密导致缺氧,水库里的鱼虾大面积死亡,死鱼如同瘟疫一般向库区蔓延了5公里左右。据养殖户统计,那次死鱼波及22户养殖户,死鱼总量达65万公斤。

  养殖户质疑是工厂污染导致,多次集体上访,并用死鱼堵住了通门镇对外联系的主干道。

  一年拆了9万平方米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郁南县决定开展一次专项拆除鱼排行动,并且将之与当时正开展的“千干建千村”活动关联起来,数十名家乡在向阳水库周围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回村,在建设新村的同时解决拆除过剩鱼排的难题。

  当时在宝珠镇派出所工作的陈顶材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回到了通门镇鸡林村街坊村民小组的老家。返村后,陈顶材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查村内在向阳水库的养殖情况,在掌握了全部养殖户的情况后,他逐一到户走访,利用密切的邻里关系,首先向养殖户详解了水库中死鱼的原因,在获得认同后,又讲到了过剩鱼排的危害,劝解他们配合政府的拆除行动。

  考虑到鱼排拆除后养殖户的生存问题,陈顶材还积极联系拆除鱼排的工作组,帮忙为村民联系外出务工,有人想创业,他就联系贷款,有人想种植水果,他就找来了免费的树苗。很快,街坊村民小组的养殖户都同意了拆除。

  和陈顶材一样,数十名返乡干部努力劝说,拆除鱼排的工作很快就开展了起来,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拆掉了9万多平方米的鱼排,向阳水库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三年千村换新颜

  除了解决基层的纠纷和矛盾,返村的干部更多地解决村民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进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村民长效增收。

  经过一年的努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的520条村已经全部完成工作任务,已动工建成道路硬底化工程、饮水工程、休闲公园等项目共计达685个,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11万多群众受益。

  郁南县委副书记廖鹏洲介绍,2013年年初,郁南县政府开展“千干建新村”活动,主要目的是实践体验式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促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

  根据“千干建千村”的工作方案,郁南县全县所有实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安排挂钩联系到自然村,发挥党员干部熟悉政策、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引领群众并和群众一起创建生态文明村,干部作风在经受艰苦复杂环境考验后得到转变。

  对于返乡干部,郁南县建立了督查、约谈、筹资和激励制度,要求干部真正融入挂点村庄,主动发挥上联各级机关下联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深入调研为村庄制定更加科学的远景和近期建设规划,动员村委会、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将以往的“衣锦还乡”变为“服务下乡”,变“我要群众干”为“我带群众干”。

  在第一年千名干部返乡顺利完成后,目前,郁南县第二期“千干建新村”已经启动,本期活动将改变干部返回自己老家所在村庄的模式,惠及更多的村庄。

  廖鹏洲表示:“我们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让1019条自然村换上新颜,全部建成生态文明新村,这将占全县自然村的80%以上。”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5日 13:5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