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甘肃省扶贫办:在推进“1236”行动中抓整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群众利益无小事,扶贫攻坚责任大。省扶贫办始终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有机结合起来,用整改落实促进扶贫工作落实,用扶贫工作成效检验整改落实成果。”近日,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周兴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群众急什么、盼什么、缺什么,我们就尽力去改什么。”周兴福说,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扶贫办始终牢记为民造福的使命,坚持把全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一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使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两后生”劳动技能培训是提升贫困地区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省扶贫办对全省贫困地区“两后生”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研,逐户逐人登记造册,落实培训对象。制定了《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工作实施计划方案》和《全省贫困地区10万名“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了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质量、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五落实”。并且和转移就业结合起来,以教育培训促转移就业,以转移就业促农民增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整村推进项目是我省在全国首创的精准扶贫的“品牌”。为了加快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省扶贫办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整村推进项目管理的意见,对1998年以来实施的6381个整村推进项目进行了全面普查。制定了实施计划,从2014年开始,用3年时间,每年安排整村推进项目800个村,到2016年完成剩余的2409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实现全覆盖。

  为切实保障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省扶贫办进一步完善了资金“因素分配法”,将财政扶贫资金按照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力和扶贫成效等六个因素分配到县。坚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从2013年下半年起,由各县审批项目报省、市备案。同时,完善了公示公告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群众选择、实施、管理项目的参与式扶贫方法,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实行“阳光计划”“阳光资金”“阳光项目”。

  面对贫困群众普遍反映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周兴福告诉记者,除了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外,我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撬动金融资金。初步探索出了“围绕一个核心、完善五种模式、做优十二类型”的金融扶贫思路,金融扶贫已成为甘肃扶贫工作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建档立卡是扶贫攻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把贫困人口的底数进一步摸清,改“漫灌”为“滴灌”,省扶贫办去年以来集中人力、物力,组织乡村干部、双联干部、包村干部,用了半年多时间,对2012年底全省692.2万贫困人口逐村逐户地甄别落实,对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帮扶责任等全面建档立卡,建立了信息平台,为动态化管理和精准扶贫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积极整改落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省扶贫办通过建章立制实现标本兼治,建立健全了内部管理和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48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管钱的制度体系。

  周兴福说,通过狠抓整改落实,省扶贫办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理清,扶贫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进一步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扶贫成效显著。去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两个县整体脱贫,全省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周兴福表示,省扶贫办将继续抓好后续整改落实工作。对正在整改的问题,特别是列入中长期整改的事项,实行“台账”式管理,明确时间节点、进度要求、领导责任和措施任务,集中攻坚,不允许出现“挂账”,产生“呆账”“坏账”。对已完成整改任务的工作进行“回头看”,举一反三找差距,对群众满意度不高、整改成效不好的问题,进一步调研论证、细化措施、深入整改。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省扶贫办将一手抓省扶贫办重点整改内容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一手抓对各地扶贫部门的指导带动,以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取得实效,让群众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崭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5日 16:04 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