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四川高县:“三治”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高县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通过治软、治懒、治庸的“三治”措施,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治“软”,提升联系服务群众能力。高县县委始终把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紧迫任务,作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内容。一是确定帮带联系。51个后进党组织制定了“一支部一策”方案和“一对一”帮扶措施,明确25名县级党员领导联系1个以上后进党组织,从乡镇机关选派32名优秀党员干部蹲点,确保整改落实。二是着力培训提升。今年3月至4月,分7个批次在县委党校集中开展“千名村(社区)干部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专题培训;同时,通过外派、挂职、选学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训各级干部,加强针对性培训,提升了政策水平和实战能力。三是规范服务制度。制定《高县村(社区)服务群众规程(试行)》,规范村(社区)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制定《党委议事规则》《项目监管规程》等,对联系服务中、项目建设中走实群众路线进行规范。四是评价表彰激励。创新开展了“十佳引领发展村班子、十佳引领发展好支书、十佳激情干事干部”的评价性表彰活动,树立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标杆,让身边人学身边典型,增强典型的感染力。

  治“懒”,把联系服务落到实处。高县采取有效载体、有效方式,让干部到一线、到群众中间,密切联系群众。一是重走访。党员干部到联系点的困难户、上访户、返乡户、产业户、老党员老干部等群众家中走访。目前,政策宣传1.8万户、协调服务5200余户、困难帮扶2万户、技术培训1.5万人次。二是实联系。32个县级领导牵头67个县级部门,联系93个村、31个社区和31个重点企业,确定联系帮带责任,让党员干部“接地气”。目前,县级领导走访1034人次,科级干部走访1.24万人次,现场为群众解决问题334个。三是真服务。县级领导领导带头组建了19个定点帮扶为民服务团;整合机关干部资源,组建产业发展、民事调解等10种类型57支综合为民服务团;由林业、水务等系统145名业务技术骨干组建了10支技术为民服务团,提升了联系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四是力改革。3月,县委专题部署林业、水务等部门片区管理的改革工作,有效解决管理上脱节、群众办事不便等突出问题。目前,44名片区干部已下沉到乡镇一线服务群众。

  治“庸”,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方式。高县注重改革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方式,适应新形势,应对新问题,满足群众新期盼,有效治理联系服务的慢作为庸作为。一是县级部门试行“三线”服务机制。探索试行“坐班集中服务、下村走访服务、点名直接服务”的“三线”模式,将机关干部合理分流服务群众,确保办事群众能办成事、群众诉求能及时收集、服务能及时送到群众手中。目前,坐班服务1.5万人次,下村走访7.57万人次,发放连心卡2.3万张,接受点名服务1240人次。二是乡镇创新建立“四包三查两深入”联系群众机制。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党员包户、农技人员包项目的联系群众制度,把调查研究问题、排查调处纠纷、督查落实工作结合起来,各级干部广泛深入到产业大户和贫困户、深入偏远村和落后村开展工作。三是村级创新实行代办帮办服务群众机制。将涉农部门业务项目、办理流程等内容编印《便民服务指南》,发放到群众手中;对除必须本人亲自办理的业务外,凡群众要求代办的事项,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接”全程代办服务方式,实现服务代办一路通。四是各级建立群众办事导引服务机制。针对群众到机关办事“进不了门”“找不到人”等问题,在县乡政府大院和服务中心等地,设置服务群众办事导引岗或服务群众工作站,选派工作业务熟悉、责任心强的导引员为群众提供保姆式服务。其中,县政府自3月12日设立导引岗以来,截至目前,接待来访群众1021人次,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30日 11:1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