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反腐不是一阵风、一场雨、一个局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和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庄德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规定,着手治理公务用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务接待、会所娱乐、送礼送卡、滥发福利、铺张浪费等诸多腐败行为,“四风”得到了有效遏制,党风政风带动了民风社风明显好转。尤其是一批“老虎”“苍蝇”落马,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反腐信心,威慑了贪官的腐败心理。但不可否认,面对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新的腐败手段不断出现,花样不断翻新,一些腐败行为形式更加隐蔽,被披上了合法的“隐身衣”,难以被及时识破,这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现实难度。

  是谁给自己披上腐败隐身衣呢?十八大以来,反对“四风”等腐败问题触动了部分官员群体的既得利益,一些人产生了“集体抵抗”情绪,企图以集体力量来对抗反腐力量。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仍存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反腐只是一阵风、一场雨、一个局,不可能长期进行下去,只要自己在风头关口不出事就安全了。这些领导干部习惯于用表面的作秀、合理的借口和变通的手法来代替真正的遵守执行,让自己的腐败行为隐形于监督视野。

  腐败隐身衣何以产生呢?众所周知,官场不良风气积习甚深,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难以在短期内被彻底清除,因此,纠正“四风”问题也非一日之功。如此,一些官员采取消极对待态度,钻反腐政策的空子,打执纪问责的擦边球,与明察暗访玩躲猫猫,化整为零,掩人耳目。于是,腐败隐身于电子礼品、矿泉水瓶、私人别墅、红色旅游以及所谓的工作交流之中。

  腐败隐身衣的存在表明,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纪检监察机关的力量难以形成有效机制,单靠教育手段和约束制度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也表明,能不能解决腐败隐身衣问题,直接关系到反腐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党的整体形象和执政基础。说到底,腐败隐身衣在实质上是一个关乎政治信任和执政安全的问题。为了揭开腐败隐身衣,保证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效性,下一阶段,必须打出反腐组合拳,让腐败隐身衣无处遁形。

  要强化反腐领导决心。世界反腐经验表明,坚强的政治领导是反腐败成功的基本要素,越是遇到反腐阻力,越需要领导层以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意志保证反腐败工作的深入推进。当前,各级党政机关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一边全面深化改革,一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对政府自身动真格,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破除部门利益的不正当干扰。

  要优化反腐工作策略。反腐关键在于“常”“长”二字。“常”要求保持当前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长”要求保持当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反腐劲头,既要有惩治腐败的决心、信心,坚定果断刹风整纪,也要有长期作战的恒心、耐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有重点地解决“四风”问题。

  要完善反腐工作机制。监督是戳破腐败隐身衣的重要法宝,既要充分改进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方式,切实提高线索甄别和处置能力,强化腐败线索发现机制,又要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对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形成全面监督,营造起反对“四风”的良好社会环境。问责是揭开腐败隐身衣的有力工具,既要严肃查处各类变形的腐败行为,坚决持零容忍态度,又要完善相应的问责制度,逐步堵塞制度漏洞,压缩腐败行为的制度空间。

  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公共伦理和公共精神,消除领导干部头脑深处的特权意识和特权思想,真正认识到所拥有的职位、职务、权力的公共性和责任性。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6日 11:36 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