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根治“办事难”顽症

唐宽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据媒体报道,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的李小姐为申领二胎准生证耗时26天,“情况比较简单的”“证件也要16本”,引发众多网民热议。而先前不断有“办事难、办证难”“人在证途”的实例遭到吐槽,说明这并非特例。

  如果一味指责机关窗口单位高高在上、态度蛮横甚至故意刁难,恐怕也有失偏颇。事实上,随着改作风的深入,机关部门“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已大有改观。但问题是,事还是很难办。

  “办事难”成为顽症,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恐怕是重要病根。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下,对干部评价大多在体制内循环,领导评、同事评,标准比较模糊,缺乏绩效指标的硬约束,还受到人情、面子等因素困扰。而作为服务对象的群众,要么说不上话,要么话语权分量不够,说了也不管用,客观上干部服务质量与个人考核结果关联度不高。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机关对干部考核更多的是“罚劣”,而非“奖优”。为群众服务多办事、办好事未必有功,但一旦出错或者违反规定即成为“硬伤”。如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广州一对老夫妇补办结婚证明,却被建议重新登记一事,虽然有种种便捷的途径可以证明他们的夫妻关系,工作人员仍不敢、也不愿“通融一下”。说到底,群众的夸奖远远比不上“越雷池半步”的风险。

  种种原因驱使下,机关干部“懒政”、不作为、怕担当的风气延宕不休。转作风的努力在服务态度等较浅的层面上比较明显,而一旦到提高服务效能这个深层次问题上,则显得内生动力不足。

  群众认干不认说。破解“办事难”,在本质上是干部宗旨意识的体现、公仆定位的回归。必须从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入手,以此作为评判干部的重要依据,倒逼服务效能提高。如在服务窗口使用服务评价器、开辟网上评价和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途径,让办事群众能及时、简便、无忧地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明察暗访和查处力度,做到谁给群众找麻烦、谁就会有麻烦,变“群众急着办”为“急着帮群众办”。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群众知道哪些事能办、怎么办、找谁办;创新服务方式,规范简化程序,推行预约服务、错时服务,对特殊困难人员提供上门服务,等等。

  天下事知难不难。顺应群众呼声、提高服务效能,不少地方和单位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就如同在广州市荔湾区的黄女士,在社区居委会指导下,通过“绿色通道”仅5天时间就办好了再生育审批。由此可见,只要有真正为群众服务之心,“办事难”就不再是无解之题。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8日 06:1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