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工作组扎下去 利民事办起来

解百姓身边难题 昌平区十三陵镇近百名机关干部包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日前,昌平区十三陵镇康陵村村民迎来一件喜事:过去只在早晚进村的昌55路公交车,增发了两趟中午到康陵村的班次,村民出行更方便了。

  “这是我代表大伙儿提的意见,没想到还真给解决了。”说起这事,康陵村村民代表张书香向镇里的包村工作组伸出了大拇指。从3月下旬村民反映出行难到问题解决,只用了一个月。

  康陵村是只有200多人的小村,昌55路是唯一一条经过该村的公交线路。但因为村小,上下车的人少,公交公司出于运营成本考虑,每天只有早晚4趟车进村,其它时段,村民只能步行到2公里外的康陵路口等车。

  “年轻人还好说,老年人、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这一趟走走歇歇得半个小时。”常年在村口摆小吃摊的张书香,经常看见有上了岁数的村民,大老远地去赶公交车,心里也特不落忍。

  “能不能多开几趟公交车,直接进到村里?”今年开春,镇里的包村工作组向各户征求为民办实事意见,张书香提出这个问题。而在隔壁的石头园村,也有村民反映类似难题。

  能不能增开公交线路,镇政府没有决定权,必须由交通部门拍板。十三陵镇党委书记王建成同时也是康陵村包村工作组的组长,他和其他镇党委成员一合计,把这事儿报到了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很快,4月上旬,区交通局客运所连续两次进村协调公交车事宜。

  单为两个村增加一条公交线路不现实,协商的结果是在现有昌55路公交线的基础上,增加进村班次。具体到康陵村,中午11点10分一班,下午2点10分一班,车站就设在村口的健身广场。

  之所以在这两个时间点进村,包村工作组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方便市民来吃春饼。”原来,康陵村还是个民俗旅游接待村,以“春饼宴”而闻名,每到节假日,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四五千人次。“11点10分正是饭点儿,客人坐这趟车进村,吃完饭,溜达溜达,下午2点10分往城里返,正好。”

  工作组进村,解决的不单是出行问题。

  “更多考虑的还是村里的长远发展。”前期走访调查,工作组发现,“春饼宴”虽然名气在外,但各家各户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因为地理位置有好有偏,有的一年能挣四五十万元,有的一年收入才两三万元。各家“春饼宴”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另外,因为高峰时段停车难,来康陵村吃春饼的“回头客”大有减少的趋势。

  有没有解决的好办法?“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或许是条路子。”王建成说,停车场不够用问题、客源分配不均问题、服务标准化和品质有待提高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社自我管理的方式,找到解决途径。就在这几天,主管旅游的副镇长就要带村民到外区县取经。合作社的启动资金,镇里也会想办法帮着筹集。康陵村不是特例。今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十三陵镇强化了包村制度,由过去单个的机关干部包村改为工作组包村。每个工作组由1名镇级领导、2名科室负责人、2到3名机关普通工作人员组成,每个组对应3到4个村。从年初开始,全镇38个村、2个社区均有工作组进驻。

  “镇机关工作人员不到100人,差不多是全员包村。”王建成说,镇里规定了包村工作组“六必访”制度,即党员、人大代表、村(居)民代表、老干部、残疾人、困难户六类人群必访,一竿子插到底,了解最真实的民意。“对于村民反映的实际困难,能解决的第一时间给解决;不能解决的,镇里帮着协调区里。特别重大的民生问题还可以由区里协调市里。总之,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办法总比困难多。”

  通过前期征求意见,全镇已收集到问题35件,内容涉及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更新主管道、村中绿化、垃圾池改造、农副产品销售、村内危房改造等多个方面,目前均已得到妥善解决。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9日 10:16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