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二十年实践接力群众路线——福州深入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四个万家”活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背景提示

  “四个万家”——

  为群众办实事,怎么才能让群众满意?为什么有的事情看起来做得很好,群众还是不买账?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各地在为民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福州市在全市部署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四个万家”活动,要求市一级领导每年要有三个月时间,县处级领导每年要有四个月时间深入基层,各级各部门干部要用心、用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20多年来,“四个万家”活动在榕城大地蔚然成风,数万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有力地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

  “马上就办”——

  1990年,福州市委提出“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建立效能政府。1991年1月,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认真贯彻“马上就办”精神,雷厉风行地开展工作,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

图为福州市东街派出所为老弱群众专门开设VIP 窗口。

图为在结对干部林丹的帮助下, 下岗职工江淑明开了修理鞋店脱贫致富。

图为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为百姓办事提供快速便捷服务。

  回眸2013,福州的经济社会继续展现喜人变化: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增速居东部省会第二;重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教育、卫生、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福州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加速上扬的轨迹。数字的背后,蕴含着福州人的幸福之感,街头巷尾处处流传着:“七遛八遛,不离福州!”

  剖析福州的发展之基、动力之源,不难发现,20多年来,福州的干部作风在悄然转变。“要大力弘扬‘四个万家’的优良传统,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改进作风,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带着感情、怀着责任深入基层,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当好群众的联络员、调研员、办事员、服务员。”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要求。

  如今,远至福州海拔最高的建制村,近到繁华都市之郊的棚户区,没有迎来送往,福州市各级党员干部直奔农家、田间地头,下到企业、项目一线,听民声诉求,解民生忧难,破发展难题。

重心下移:一竿子插到底 直奔最基层

  基层难在哪?群众烦些啥?发展缺什么?2013年,福州数万名党员干部带着这三个问题,直奔最基层寻找答案。

  根据活动安排,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要到基层蹲点10天以上,县处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在基层蹲点一周,市、县(区)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在基层调研3个月以上。县(市)区科级干部要驻点到村或者社区,机关干部要到基层单位挂点联系,其他党员干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与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结对帮扶。目前,全市共有14000多名市直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参加活动,报到率超过99.7%,超过3600名县(市)区直部门科级领导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居委会)“兼职委员”。

  干部下基层重点在要下得去,难点在要听到群众的真心话。为了让党员干部心中有本“民生账”,福州推行民情日记制度,党员干部在走访中重点记录基层发展存在的实际困难、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以及苗头性、倾向性的群众内部矛盾等具体事项。仅2013年,全市就收集4.4万条“民情台账”和4.2万条各类意见建议,获得了真知灼见的民意。

  有难事愿意找干部,找得到,行得通,还办得成。

  活动开展以来,福州各级党组(党委)通过每月召开一次社情民意分析例会,对重要社会动态、反映集中的热点问题以及苗头性问题等进行汇总、分析、研判,明确由市直主管部门跟进研究对策,出台破解办法,实行销号管理。

解忧办事:暖了民心,提了民气

  基层受益不受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四个万家”活动成效的“标尺”。

  晋安区鼓山镇樟林村村民很开心。由于市三环路建设,樟林村300多户村民搬迁到了寿山新苑安置房,但因种种原因,安置房的土地、产权证和燃气入户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在“四个万家”活动中,仅一个多月时间,村民们反映的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福州通过健全上下联动、民需导向、直面基层的综合型服务体系,全市普遍开展了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帮扶困难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四帮扶”活动,让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帮扶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效得到群众满意。不仅如此,20多年来,市里每年还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安排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近两年总计完成达156项。

  “要做问题的终点站,不做矛盾的中转站。”市里要求把化解信访积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四个万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步推开大接访工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市四套班子领导每季度集中赴挂钩联系的县(市)区开展联合接访,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每两个月至少安排1次接访,其他处级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安排1次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随时接待群众来访。仅去年以来,市四套班子领导就集中开展了5批次的联合大接访,各级领导干部521人共接待群众来访490批1363人次。

马上就办:提速服务,给力发展

  现在在一些行政单位,或多或少都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毛病。尤其在基层,很多老百姓对行政机关办事流程、需要一些什么手续等都是一概不懂,这也就对行政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办事人性化、办事贴心化,最好实行办事“一条龙”服务。

  2011年12月25日,福州正式启用行政服务中心。在这栋5.8万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里,入驻了全市46个审批部门和单位,聚集了296个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了市直部门90%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集中办理。

  当然,靠现场会诊来优化办事流程不是唯一办法。为进一步提速增效,福州专门出台简政放权、扩权强县(市、区)工作意见,促进行政审批项目再“瘦身”:取消101项、下放117项,同时将179项审批事项调整合并为64项,实行授权窗口即收即办。

  “大事”程序简化了,群众办“小事”也不一定要跑。去年底,市行政服务中心开通了官方微信,市民只要关注即可享受办事指南、咨询电话、办件查询、预约服务、天气查询等多项服务,还可查询楼层分布、中心地图,甚至进行投诉监督。同时,加上“12345”便民呼叫中心、政风行风热线和政务微博,政务信息服务网络已日趋完善。

  两年多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申请103.87万件,办结103.26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受理2073件,当场办结率76.73%,平均办理时限从法定时限的40%压缩到32%,办理环节全部压缩到3个以内,群众满意率达99.99%。

建章立制:只有化为制度 才能巩固成果

  制度既是成果的体现,又是巩固成果的保障。“服务品牌”之所以能延续二十年,群众的满意度之所以能持续提升,均得益于一系列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

  ——进万家门,健全完善联系基层群众机制。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蹲点、驻点、挂点“三位一体”的直接联系基层群众机制,坚持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好群众工作。

  ——知万家情,健全完善吸纳民意机制。把倾听群众意见、关注百姓诉求作为下基层的首要任务,健全完善“民意收集—民意分析—民意办理”的吸纳民意机制。

  ——解万家忧,健全完善纾解民困机制。以落实信访接待制度、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完善结对帮扶制度为重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办万家事,健全完善惠民长效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为基础、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健全完善充分体现民生优先的惠民长效机制。

  对于遍地开花的“四个万家”活动,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元邦认为:“要把深入开展‘四个万家’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热’问题、基层久拖未决的‘老’问题、制约发展的‘难’问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让人民受益,使人民满意。”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9日 15:3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