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着力解决好群众“家门口”事情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 王君正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襄阳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在基层和广大农村扎实开展宣讲政策、换位体验、扶贫帮困、环境整治、代办服务、矛盾调解、文明新风、发展惠民、问题整改、活动评议“十到农家”活动,贴近群众,从群众“家门口”的小事、具体事做起,与群众“心连心”,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接地气、更加富有成效。

  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我们在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就要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家门口”的事情,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衣食住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愿不愿从群众“家门口”做起,彰显的是能否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发展自己利益的工具,决定了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必须也只能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襄阳开展“十到农家”活动,是推动党员干部在行动上换位,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到群众家门口去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实招硬招,切实解决少数干部“身在基层却下不了基层”、“面对群众却不愿服务群众”、“与群众讲同一种方言却没有共同语言”等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上为了群众。

  会不会从群众“家门口”做起,折射的是能否运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群众中汲取发展智慧,将群众的意见汇聚成我们的施政措施,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是我们集中民智,保证施政不脱离实际,符合人民意愿,赢得群众支持的关键。“十到农家”就是在真开门、开大门、常开门中深入群众“家门口”,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改善民生的过程,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

  能不能从群众“家门口”做起,检验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成果。党员干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群众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态度、对党的感情,取决于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态度、对群众的感情,取决于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最终取决于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多大实惠。基层群众反映,群众最痛恨的不是上面没有惠民举措,而是政策常常“走在路上”,服务常常“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造成“末梢堵塞”。“十到农家”是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具体办法,着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小步”问题,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实到党的基层组织和“末梢神经”,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

  开展“十到农家”活动,是着力解决好群众“家门口”问题的襄阳实践。

  接地气、察民情走进群众“家门口”。党员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不少于3天的换位体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会群众的辛劳疾苦,真诚交心、听真意见,以心换心、以情融情,主动联系思想实际、岗位职责、发展任务,自觉对照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愿,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在内心深处感恩人民、敬畏权力、珍惜岗位,使便民惠民利民成为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工作绩效标准,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祛垢病、转作风改到群众“家门口”。坚持开门搞活动,通过面对面用群众语言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部署,请群众有序参与进来;点对点征询意见,请群众“挑刺找茬”、“把脉开方”,帮助找准“四风”突出问题;实打实整改落实,查摆的问题、整改的情况让群众知晓,作风改得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接了地气,祛了官气,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群众普遍反映党员干部作风更实了,为百姓办事的效率更高了。

  办实事、惠民生做到群众“家门口”。广大党员干部亲身感受群众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致富难、办事难,从群众身边的具体事做起改起,扶贫帮困解难事,代办服务办实事,整治环境美家园,发展产业促民富,文明创建树新风,能办的事当场办、不拖,难办的事想办法、不等,该办的事坚决办、不推,把群众“家门口”的事办到家,让群众得到真实惠、看到真变化。

  强基层、固基础抓到群众“家门口”。广大党员干部怀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觉担当党的政策宣传者、社会和谐的捍卫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科学发展的推动者,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过上美丽幸福新生活的贴心人和引路人。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推动了工作着力点与群众期盼点的高度契合和同频共振,形成了干部为群众谋事办事、群众跟着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三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要把从群众“家门口”做起,作为一种工作常态、一种重要方法,长期坚守,自觉运用,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根本是靠每个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意识,增强党性修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保持纯洁的思想灵魂和理想信念。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更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要有眼睛向下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听一听群众到底在想些什么、在期盼些什么,有什么愿望和要求,把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见建议作为重要依据,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使各项决策具有更加广泛的民意基础,更加符合群众意愿,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把换位体验作为重要方法,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群众工作就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群众是真正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普通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才能根植沃土、接上地气、增强底气。党员干部只有自觉“下高楼、出深院”,走出办公室、回到群众中,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站在一块田地里,用群众的视觉察民情,用群众的心思体验民难,用群众的办法解决民忧,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到实处。

  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求真务实,带着感情服务群众。共产党人把群众当亲人,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古语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群众。只有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面向群众,为了群众,我们的工作才能造福群众,赢得群众。把群众工作当作家事,带着感情来做群众工作,就不愁群众工作做不好。检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如何,不仅要看党员干部“说的如何”,更要看“做得如何”,坚持知行合一,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眼睛下看,脚步下移,沉入基层踏踏实实地干实事,抓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办好基层群众所思所盼的急难事,改好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恼火事,推动便民利民惠民常态化,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儿上,我们才能得到群众真正的拥护和赞成。

  真正在群众监督下工作生活,自觉接受群众评判。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干部作风,必须坚持群众标准,只要是有利于群众的事,再小也要做;只要是危害群众的事,再小也要除。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都以群众认可、群众欢迎、群众满意为最终检验标准,把改进作风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成败得失、好坏优劣都让群众来检验、来衡量,把作风转在群众眼前,把党的形象立在群众心中。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0日 11:40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