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老麦的“中国梦”

熊晓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帕特里克·杰·麦戈文是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董事长,在中国,人们习惯称他为“老麦”。

  老麦酷爱中国,一生中130次访华,而我则陪同或接待他110次。

  我和老麦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有点特殊。1988年,第一次见面,我还是个学生,一边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读书,一边在卡纳斯出版公司的《电子导报》打工,每小时挣15美元。那时,恰逢中信集团董事局主席荣毅仁先生访美并在弗莱彻演讲,我便鼓动杂志社赞助了演讲后的晚宴。老麦想与荣毅仁交谈,揪住在会场忙前忙后的我,给他临时当了翻译。仅一面之缘,相互间却留下好感。

  1989年,我已是《电子导报》亚洲版的主任编辑。杂志社的中方合作伙伴应邀来美,与卡纳斯的总裁短暂会晤后,想顺便拜会麦先生。我陪同前往,受到热情款待。老麦临时请的女翻译不熟悉电子行业,我又一次充当了义务翻译。

  1991年,第三次见面,是我主动约的老麦。那时,卡纳斯全面撤出中国市场,让有意回国发展的我大失所望。在好友周全的怂恿下,我斗胆给近几年大力在中国开疆辟土的老麦,写了封只有3句话的信。老麦的秘书与我约谈,原定45分钟,结果谈了3个小时。同年11月6日,我正式加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成为亚洲业务开发助理。12月初回到中国,三天内,凭着老麦一纸传真的授权书,顺利签约并购了《网络世界》。从此,开始了我们在中国不断造梦、圆梦的奇迹之旅。

  22年,时光长河的一瞬。然而,与老麦相处的点点滴滴,却铭记在心。无论我在国内忙得如何焦头烂额,只要老麦一来,我就是他须臾不可离身的翻译,他坚决不另请高明:“你翻译得最好,我看过手表,你翻译的时间和我讲话的时间一样长。”

  1993年,我们与上海科委合作,投资2000万美元成立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开始在一片陌生蛮荒的领域探索耕耘。整整7年,颗粒无收。那些年里,老麦每年到中国巡视五六次,每次都让我们提心吊胆,只怕他突然灰心,就此罢手,收回所有的投资和预算。

  然而,面对一张几近空白的成绩单,老麦总是谈笑风生,一派胜券在握的笃定。2000年后,随着中国公司纷纷登陆纳斯达克,我们终于迎来丰硕的收获期。2011年11月6日,老麦抱病与夫人专程到北京,宴请祝贺并感谢我加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20周年。我问他,当年为何敢拿偌大资金赌在我这个毫无经验的人身上。他笑道:“因为你这家伙敢拿自己的青春来赌中国的未来。”后来,我们管理的基金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在基金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我们始终是“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资本”。因为,第一个为我们交学费的人,在我们这些创业者心中,永远被视为真正的老板和导师。

  从26岁创业的那天起,老麦忘我工作,全力以赴。我时常想,他工作的50年,相当于普通人的100年。在老麦临终前,我们相处了最后22分钟。我告诉他,这一生他创造了两个传奇:

  1964年,他创建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在信息产业界的影响力独占鳌头。

  2000年,他与夫人共同承诺于20年间捐献3.5亿美元,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十几年来,研究院人才济济、硕果累累,获得过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多种奖项。

  而我,一直是老麦最信任的、有着“自动编译”功能的“翻译”。如今,他的两个传奇都有了完整、忠实乃至超越美国的中国版——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与计算机、电子、通讯乃至消费有关的报纸和杂志共计40余种;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资本管理的风险基金已超过40亿美元;去年11月老麦最后一次访华,又为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做出新的承诺: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捐建的美国国际数据集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已全部签约,陆续启动。

  2014年3月19日,老麦人生的华彩篇章,猝然而止,令我悲伤不已,但倍觉任重道远。他常说,一生受益于母亲言传的人生三大乐趣:永远做自己喜欢与有激情的事;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不断实现新的期待和梦想。此时此刻,我的期待就是和22年前的老麦一样,去努力发现和大胆起用那些敢拿青春赌未来的追梦人……

  4月30日,细雨如丝,思念如絮。在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我与老麦的家人、亲友还有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300多位同事,一起追忆分享了老麦带给我们的伟大与平凡。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1日 05:3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