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四下基层”:群众路线的“宁德实践”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启示录①

  “四下基层”:群众路线的“宁德实践”

  编者按

  当前,我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扎实开展,牵系着亿万群众期盼的目光。如何在活动中更好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六问六带头”?如何在荡涤“四风”中有效地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架起干群间的“连心桥”?如何在转变作风中更加务实重干、为富民强省注入强大动力?我省各地在探索、在实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福建宁德等地长期以来创造和实践的“四下基层”工作法,“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谷文昌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理念等,已经成为当地贯彻群众路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启示。近日,记者奔赴福建省实地采访,撰写刊发系列述评以飨读者。

  在闽东,提倡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基层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我们到基层去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去年我们开展的“四下基层”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

  ——摘自1990年5月习近平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同心同德兴民兴邦》

  5月13日,福建省宁德市社口镇坦洋村。雨后初晴,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茶庄里,村民们正为刚刚采摘下来的春茶忙碌着。

  眼前这座热闹的山村是知名红茶“坦洋工夫”发源地,也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党建挂点村。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核心内容的“四下基层”,正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的探索实践。

  走进村委会,一行醒目的标语迎面而来:村里的事情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村主任胡晨潮告诉记者,1988年~1990年两年间,习近平先后四次来到坦洋村,听民情、话发展,并为村里指明了“多渠道发展茶叶经济”的富民之路。如今,村里的人均收入已从1988年的850元,增长到2013年的13200多元。

  而村委会里至今还悬挂着习近平第四次来村时和地市领导、村干部们的合影。这张脚下沾着泥土的合影,成为当年宁德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四下基层”的真实写照。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

  26年来,“四下基层”在宁德传承,生生不息并不断深化拓展

  1988年,宁德还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有名的“老、少、边、岛、穷”。

  当年6月,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在深入基层调研后,他把贫困地区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归纳为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他指出,各级干部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

  1988年12月20日,宁德迎来首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在霞浦县,地县领导同102名来访群众面对面,受理问题86件,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当天晚上的总结会上,习近平

  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并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加以推广。之后,宁德地委、行署逐渐建立起“四下基层”制度。

  寿宁县下党乡著名的鸾峰桥,也铭记着当年在这里现场办公的历史画面。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带着有关负责人,沿着山道跋涉2个多小时,来到这个建乡不久的特困乡。乡政府没有办公场所,现场办公会便在鸾峰廊桥上召开,会议决定支持水电建设资金40多万元,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在以后26年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四下基层”不仅在宁德形成风气,而且成为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创新载体,不断深化、拓展。

  2012年春,宁德市启动“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将“四下基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

  今年3月13日,宁德市领导和教育实践活动省委督导组的同志们“重上鸾峰桥”。在廊桥上召开的交流会现场,大家对“四下基层”在新形势下的时代价值感同身受:

  “习近平同志当年到下党乡走的是沙土路,我们今天走的是高速路、水泥路。条件改善了,但‘四下基层’的作风应该继续弘扬,不能路平了、下基层少了,路近了、离群众的心远了。”

  立足于“下”植根于“民”——

  带着问题、带着感情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干群“连心桥”这样架起

  记者见到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党委书记黄海峰时,他刚刚下乡归来。如今,每周一上午开完例会,镇领导就要分别“带着问题”下乡,且每周至少要驻村两晚以上。

  2013年底黄海峰他们在一次下乡过程中,发现部分村庄的五保户住房破旧,生活困窘。今年元旦后,镇上先期在11个村建起了4个慈善幸福院,让这些村的五保户、孤寡老人等得到集中供养。

  谈到“四下基层”,黄海峰说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架起了干群间的连心桥”!

  立足于“下”,着眼于“解”、力求于“促”。“四下基层、四解四促”着力解决的,正是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不实、作风浮夸、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问题,在植根于民中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

  这就要求不能走马观花地下,必须脚踏实地地下;不能只看好的,看“盆景”,还必须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宁德市全面推行干部驻村、驻厂、驻项目制度和“蹲点手记”、“民情日记”制度。

  “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宁德市全面推广一线工作法:调度在一线进行,服务在一线到位,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

  “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宁德市将触角延伸到互联网上,连续两届开展“书记与网友面对面”活动。网友反映强烈的“如今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还是难办”,直接加速了该市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2012年以来,宁德市、县及各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实际问题2万多个。而作为治理“庸、懒、浮、散”等问题的突破口,“四下基层”带来了机关作风的普遍好转,该市政风行风群众满意率从教育实践活动前的73.9%提高到现在的83.5%。

  各县市也纷纷结合实际,对“四下基层”的内容、方式等进行创新阐释。可无论如何延伸、拓展,“四下基层”始终不离“眼睛向下、工作下沉”;始终围绕群众诉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当地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这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干部接地气 发展增动力——

  “四下基层”是工作方法、优良作风,更是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共聚发展力量的重要举措。“宁德实践”带来诸多启示

  “四下基层”为当地广大群众带来了什么?

  钟华杰是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党支部书记,他这样形容“四下基层”对自己和这个畲族村落带来的变化:

  “一是见的‘官’多了。这两年经常见到市、县、镇的领导下来调研,群众和干部间增加了亲切感。”

  “二是群众得的实惠多了。干部们都是带着问题或者带着项目下来的,这两年在我们村就投了将近300万元,村里建起了‘三室一厅’:图书室、电影室、便民室和群众议事大厅。”

  “三是获得的启发多了。上级干部因地制宜地指导,让我们这些基层村官拓展了思路,丰富了‘脑子’。比方说,将中草药种成盆景的想法,就是一位来村帮扶干部的主意。仅此一项村民的收入翻了几番。”

  从“四下基层”到“八项规定”再到正在扎实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进一步明确“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是记者在宁德采访时,不少党员干部的共识。

  而“四下基层”体现出来的为民情怀、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立行立改的机制保证,为我省正在深入开展的“开门搞活动”、机关干部驻村入户等,也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如今,发源于宁德的“四下基层”,已经成为八闽大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福建省委专门出台意见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并将其确定为活动的主要载体。省委提出,要使“四下基层”成为“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畅通民意诉求的便捷通道,服务基层群众的有力抓手,干部成长的重要平台”。

  令人瞩目的是,在宁德,对“四下基层”的传承还始终与“弱鸟先飞”的发展意识、“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紧密结合,让这项发源于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解决百姓实际问题的群众工作,为务实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最近4年,宁德市GDP增幅连续居全省第一,昔日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已成为新的增长板块。

  作为内陆大省的河南,同样面临着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顺应群众期待的不二选择。在下基层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在下基层中梳理思路、谋求发展;在下基层中听群众心声、向群众取经……“四下基层”给宁德带来的喜人变化,对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扑下身子”中提升素质、改进作风、赢得民心、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有着很强的启迪意义。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9日 13:52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