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问政治庸 百姓评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暗访短片揭短亮丑、市民“考官”步步逼问、“应考”干部直冒汗珠……几乎每一个电视问政的现场,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从2012年银川市率先启动、全区各地相继开展这项活动以来,电视问政以一种独特的“问政—倒逼—反馈”模式,通过直播镜头搭建起一个百姓参与、官民互动的考场,在畅通社情民意、监督推进政府工作、加强干群关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姓疾声又厉色,官员急得直冒汗。作为一项有益的尝试、一次成功的典范,3年来,电视问政已成为群众参与的政务监督平台、治庸问责的工作品牌,成为当下全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载体。在这场持续进行的官民大考中,问政不仅问出了理解,增进了群众与政府的感情;也问出了责任,群众提出的绝大多数事关生计民生的问题得以整改;更问出了机制,电视问政因此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平台。

  问政开启民意新渠道。衣冠正不正,照了镜子才知道;脸上脏不脏,旁人看得最清楚。任何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群众利益。自然而然,群众满意不满意也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评判标准。然而事实上,我们很多工作开展过程中,群众并没有参与权,更罔论发言权、监督权。电视问政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开通了新的民意渠道,普通民众可以借此较大程度地监督政府,获得较高程度的参与权、表达权。一方面,群众对以前并不了解的政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深了理解,表示出支持;另一方面,这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益尝试,在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的同时,也问出了官员的责任担当,彰显了政府开放开明的形象,倒逼了机关和干部作风的转变,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问政倒逼政府转作风。现场向官员发问,既考官员的精神状态,又考能力水平,还考官德,以及是否具有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事的作风。每一次近距离地接触、面对面地质问、实打实地较量,都是对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的一次全方位考核和促进。过去,我们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按部就班、冷脸冷色,门难进脸难看,遇事踢皮球,办事常拖沓;一些领导干部常年坐在办公室,作风懒散、行事官僚,责任心缺失,群众意识淡漠,工作能力欠缺。电视问政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更多的领导干部开始脸红反思,它就像悬在官员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倒逼他们在施政过程中,更多地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更多地站在群众的立场办事情,更多地去为群众谋福祉。

  问政重在解民忧纾民困。电视问政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各级政府及部门单位工作的漏洞和不足,然而,在切实解决各种问题、弥补不足的过程中,也拉近了干群关系,架起了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截至目前,银川、石嘴山、固原、中卫4市开设电视问政,参加节目领导110人次,被问政单位107个,解决问题1017个,共问责110人。这既是各级干部走到群众中,当面倾听群众诉求的真实反映,也是通过群众参与、群众评说、群众监督来推进工作,力主把问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的真实表达。一句话,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才是电视问政的最终目的。

  宁夏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既面对转型的阵痛,也面对发展的机遇。一个迫于压力的承诺、一次改进错误的机会、一段时间的监督问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电视问政的出路,仍在“机制”二字。只有让电视问政成为一种常态的工作机制,让党委政府能够在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吸纳群众智慧,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在良性沟通中实现理性对话,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干部“目光向下”,更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电视问政的作用,把民意锻造成一种刚性力量,扎实有效地促进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建设。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8日 16:15 来源:宁夏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