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实践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党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在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社会利益多元,群众诉求多样,矛盾多发,如何纾民怨,聚民心,改进作风,实现善治,需要各地在执政为民这个大前提下,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五大连池市以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让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接地气、办实事、解民忧,并抓常、抓细,抓长,初步形成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他们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值得很好地总结和借鉴。

  一是突出一个“真”字,真情付出,以真心聚民心。不得不承认,这些年,通讯手段、交通工具发达了,但在一些地方,干部离群众却越来越远了,不信任,不对接,症结在于“隔心”。如何打破这面“隔心墙”,五大连池市在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的过程中明确提出要动真情,用真心,真帮实扶,真抓实干。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换位思考,才能沉下去,带着感情、满怀热情去帮助和关心他们;只有走下车子,放下架子,在老乡炕头上坐得住,在烂泥路上下得去脚,才能与百姓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盼,捧出一颗真心,赢得一片真情。这种真,还充分体现在主要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上,不光是口头上发动,更身体力行,以行动做出表率,彰显了抓好这项活动的决心与信心。

  二是强调一个“实”字,务求实效,让实绩来说话。以往有些干部下基层,经常是动静很大,收效很小,干部露脸,群众白眼。为此,五大连池市采取专题推进的方式,周密制订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开展活动的主要任务、具体要求和目标,并成立专门的领导推进办公室,制定了定期汇报、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制度,下基层干部每月反馈进展,督查室跟踪问效,下基层情况列入年终业绩考核,等等。每一名干部在走下基层之前,首先弄清了“为什么下基层”、“下基层干什么”、“怎样下基层”这些问题,思路明晰,抓住重点,很快就进入状态,以为百姓办实事、解忧难为荣,不搞花架子不作秀,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百姓得实惠,干部受教育。

  三是力求一个“新”字,创新载体,活动形式多样。形势在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党的作风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载体,赋予新的内涵。五大连池市在开展“心连心促和谐”活动中,不拘泥,不教条,根据全市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灵活部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目标,力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确保了活动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在活动进行当中,还通过统一印发《民情日记》、实施市乡村“四位一体”帮扶模式、组织“小手帮大手”等,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内容丰富多彩,甚至吸引了党外人士和中省直单位积极响应和热心参与。正是不断创新,让党建活动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

  四是坚持一个“恒”字,践行群众路线永远在路上,服务群众不应有休止符。道理都懂,真正做起来却非易事。“五分钟热度”、“一阵风儿”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干部刚开始下基层时豪情满怀,但时间一久就觉得差不多了,产生了懈怠情绪,要打退堂鼓;还有的干部下去做了一些好事、实事之后,就滋生了自满思想,总想见好就收,功成身退。对此,五大连池市委在建立长效监督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审时度势,根据当前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随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发力点,适时转段,使改革发展与作风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如从前一阶段的扶贫济危,到眼下的以“促就业,助增长”为重点,做到力度不减,温度不降,让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通过“心连心,促和谐”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五大连池市的党员干部找回了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在全社会聚集起促和谐谋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这是群众路线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示范效应。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4日 11:01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