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服务送上门 办事不出村

微信扫一扫 ×

  现在在大多数地方大家办个事、交个费,都很方便,可是在某些偏远地区却不成。比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方圆800里分布着3000多个山头,不少农民从村里到县里坐车得走六七个小时,“办事难”简直就是山里人的“心头怕”。

  向永浩是巴东县沿渡河镇界河村村民,2007年,他帮同乡张志国办户口迁移。一说起那次办事过程,向永浩就用“跑断腿”来形容。

  向永浩说,从村里到县城以前没通车的时候全靠腿走,早上7点出发,傍晚5点多才能到,2005年通车后单程也要三五个小时。2007年8月,向永浩第一次进县城就被告知需返回村里重新准备资料,因为政策规定户口迁移可以随父母,但是不能随兄弟。一个月以后向永浩第二次进县城,这次材料准备对了,但是张志国的人名被迁出地派出所打错了一个字。一字之差,向永浩又白跑了140公里的冤枉路。

  2007年10月,向永浩第三次进县城,这一次他依然是无功而返。但这次无功而返的理由,向永浩感到很无奈,因为州庆放假。

  2008年初,向永浩第四次进县城,要找房管局开证明。到处找不到房管局,等他找到的时候,才发现房管局没有了,因机构改革和职能合并,已经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好不容易搞清楚了状况,但办事人员已经下班了。坐在县城的高楼大厦间,向永浩看着手中的材料有苦说不出。于是三个多月后,向永浩不得不第五次进县城。这次总算是把事办成了,但好几个部门的字签下来,又赶上下班时间了,批文当天取不了。

  向永浩5次进县城,2次夜宿旅馆,往返700多公里山路,花费500多块钱。一个户口迁移从开始办到办结,历时8个月零28天。像向永浩这样办个事、跑断腿的经历,很多山区老百姓都遇到过。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很多简单事儿,在大山里却成了村民生活中的“拦路虎”。交个电费要跑几十公里的山路;领55块钱的养老金要花60块钱的路费;手机充个值,要求爷爷告奶奶的请人代办。

  2013年7月1日,向永浩的嫂子去世,需办理死亡注销和领取新农保发放的安葬费。哥哥找到他帮助办理,以往这一套手续要村里、镇里、县里来来回回跑若干趟,不跑个几百公里是不可能办成的。然而就在那一年年初,县里在129个村进行试点,建立“农民办事不出村”大厅。向永浩所在村的办事大厅就离他家不到200米,于是向永浩决定试一下,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办好了。

  山里人除了办证盖章以外,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事急需就近办理。比如说新农保支取、手机充值等。现在这些以前办起来不简单的小事,都可以不出村就能办了。

  在“农民办事不出村”的事项目录中,记者看到老百姓最经常需要办证盖章事宜都在其中,比如说结婚登记、生育证办理、出生申报、个体户登记等,共有57项。

  “农民办事不出村”给村民们带来了方便,但对于住在高山上的留守老人,下山到村委会,步行要一两个小时,不出村办事也有困难。

  为了照顾这些留守老人,很多村利用兽医和村干部经常走村入户方便,采取收送件代办的方式,尽可能做到让留守老人“办事不出户”。

  村民动嘴、数据跑腿。村民只要动动嘴,签个字,事情申办表、所需的证件等就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传送到镇、县等相关审批部门。审批下来,村干部代取。

  在巴东县试点的同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其它县市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农民办事不出村让山里人办事不跑路了,不花钱了,不受气了,不受累了,也让干部办事不敢乱来了。过去干部为群众办事,能不能办干部一人说了算、群众看不到也监督不到,现在通过网上办理、痕迹管理,能不能办、什么时候办好、办得是否合乎规范,一目了然。纪委等专门的监督部门,随时监看所有的办件的时间节点,和每一步的操作。这有效防止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现象。

  是让群众下山来,还是我们上山去?是把轻闲留给自己,还是把方便留给群众?这体现的是我们的作风和理念。实践证明,把服务送上门,让群众少劳神,正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办法,它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的效率、赢得群众的笑脸。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5日 06:46      来源:央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