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河南武陟县152名大学生村官被聘为村级慈善员 大学生村官挑起最基层慈善重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河南省武陟县三阳乡三阳村,大学生村官李璠还有另一个头衔:“慈善员”。她很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这个身份,让她接触到更多的底层群体,那些枯燥平淡的乡村岁月也因为能帮助这些群体做些事情而变得有意义起来。

  在武陟县,李璠不是唯一的慈善员。自从前两年县里开始设立“村级慈善工作站”,152名大学生村官便成了这些最基层慈善机构的负责人,挑起了在村里帮贫扶困的重担。自从担任慈善员以来,大学生村官参与资助贫困大学生2076名,协助发放善款1008万元,帮助特困家庭发展家庭副业,实现脱贫致富,参与救助各类困难群众22万人次。

  特殊人群的困境触动人心

  如果不是做慈善员,李璠可能没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么多贫困家庭的现状。

  第一次走进村民张虎山的家,李璠就被张虎山家的“穷”震住了。张虎山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妻子还是智障,有一个儿子也没有工作,全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破旧的房子在村里显得挺扎眼的”。

  “真的很困难。”李璠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

  最让张杰触动的是村里的一个小女孩,在此之前,这位大封镇老催庄村的大学生村官几乎还没有见过“这么惨的人”。

  女孩才上小学,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不愿意面对这个艰难的现实也跑了。不得已,女孩只得借住在一个远房亲戚家里。

  张杰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是在冬天,“自卑,看到人来,连头都不敢抬,一双小手冻得连一块好肉都没有” 。

  这样的境况深深地触痛了张杰,那个时候他就想一定得为女孩做点什么,“至少得让她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此后,张杰为女孩申请了低保,跟学校协商给她减免了学杂费,还发动村民为她捐了款,尽管并不多,但每个月都能给她送去一笔生活费。

  乔庙乡杜村大学生村官千真真曾经接触过这么一位老党员,儿女都常年在外打工,将近90岁的老人一个人生活,常常是生了病也没人照顾。因为不愿意麻烦村里,老人从来没寻求过什么帮助。千真真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后,便主动担负起照看老人的职责,“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也就是定期去看望他,没事了就经常去陪他聊聊天” 。

  利用一切途径找寻需要帮助的人

  在村里,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的家庭都会主动“暴露”自己的贫穷,因为有的人要“面子”不愿意透露真实的家庭情况,如果不细致入微地进行深入了解,有些问题根本无从了解。这些大学生村官慈善员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千方百计,用尽一切办法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找出来。

  大虹桥乡王庄村大学生村官孙兴荣靠着村里小队长们的力量,一年能找到十来个需要帮助的困难村民。

  “因为小队长比较了解各自队里的情况,”她说,通常是队长定期给她上报信息,她再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

  二队的王小雷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到孙兴荣的帮扶视线的。王小雷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家里一贫如洗,连儿子上学的费用都经常凑不齐。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孙兴荣不仅找村两委为他的儿子捐助了学费,还常常到他家里给孩子辅导功课。

  经过两年在慈善员岗位上的历练,孙兴荣如今已经对村里贫困户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二队有个孤寡老人,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任何亲人;三队有个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但家里情况不好,父母务农为生,爷爷奶奶还常年有病;一队有一对老夫妻,两个儿子不尽赡养义务,老两口只能靠养两只羊生活……

  村里的秘书是李璠的“消息树”,秘书把贫困户的线索报给李璠,李璠再去核实情况。孤儿小袁的信息就是这样被搜集上来的。

  小袁父母早逝,上初中的他跟着爷爷奶奶过。尽管有低保,但家里日常的生活仍然很拮据。因为自己的家庭情况,小袁在学校里常常表现得很自卑。

  李璠找到学校,跟学校协商减免了小袁的学费。李璠还有事没事就跑去看小袁,去学校了解他的情况。“现在他有什么事,心情不好了,挨老师说的时候都会来找我聊天” 。

  除了这样的“正规渠道”,有些信息有时候也会通过“道听途说”传入李璠的耳朵里。“平常我会经常在村里走动,听村民聊天的时候,会特别注意这样的信息” 。

  那一次,李璠去村里走访,正好听到村民在聊有个孩子得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事。因为县里有对这种病例的救助,她便特别留意了一下,记住是哪家村民,并在事后上门了解情况。

  “可惜这个孩子一次性手术做不成,并不符合救助的条件。”但李璠还是想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做点什么,她给他们申请了新农合的医疗报销,还专门跑到民政部门为孩子申请到了一笔救助款。

  帮助的人多了,很多人知道了“慈善员”这个角色,一些贫困的村民也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大学生村官的帮助。

  张杰就曾这样帮助过一户找上门来的困难家庭。这个村民的孩子考上了高中,可是家里没什么经济来源的他却凑不齐孩子的学费,不得已之下,通过别人找到了张杰。

  跟学校核实了信息的张杰马上思索援助的办法,“他通过别人找到我们,可能还是觉得不好意思,要面子。”为了帮助他又不至于让他觉得伤自尊,张杰并没有在全村范围内公开这个信息,而是召集了村里的小组长和党员,在小范围内为他捐了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我们做点小事,也许就是帮了他们一个大忙”

  在李璠看来,即使顶着“慈善员”这么个大名头,自己能做的也不过是帮忙跑腿之类的一些小事情。

  “我们做点小事,也许就是帮了他们一个大忙。”她说。

  对于那个几乎是全村最贫困的村民张虎山家,李璠说自己能做的也是有限的。除了帮他申请一些民政部门的补助之外,她为他们家做的最大的事可能就是为他的儿子找工作了。

  “我帮他儿子联系了一家企业。”如今张虎山的儿子已经顺利进入了那家企业打工。

  李璠还给张虎山找了一个结对的帮扶人,“我组织了党员和队长对村里的贫困家庭进行长期对口帮扶” 。村主任成为张虎山的对口帮扶人,此后再有什么跑腿受累的活儿,腿脚不方便的张虎山便不再发愁了,“像迁移户口,填报材料,甚至麦收,我和村长都会帮忙干,逢年过节我们也会带着东西去看看他” 。尽管李璠总说自己没帮什么大忙,但这些小细节却让张虎山一家觉得温暖。

  对此,张杰也有同感。在慈善员这个岗位上,他总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外人所说的慈善也不过是组织村里捐点钱捐点物,或者看哪家有困难了,帮着申请一些补助,提供一些帮助。

  就像张杰照顾的那位8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女儿远嫁,老人无人照顾,张杰能做的就是安排联络员随时注意老人的情况,让村医定期去给老人检查,组织村民给老人捐点钱,维持老人平时的基本生活,他自己也会常常跑去看望。

  这样的帮助看似不怎么起眼,但碰到特殊情况,却真能给老人帮上大忙。

  那一天,老人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当联络员把这一信息反馈到张杰这里时,他立马带了村医到了老人家里,原来老人是发烧了。“要是没人关注她,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

  张杰做的最大的事情可能就是为村里一个残疾村民找工作的事了。

  这个村民患有小儿麻痹,没什么经济来源,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帮忙,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起初张杰还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得知镇残联有残疾人技术培训班后,他一下子想到了这个村民。

  “可以学点技术,然后就能找个工作了。”如今这个村民在张杰的帮助下已经到当地的一家药品加工厂工作了。

  找到了工作,村民很满意,张杰也很满意。在他看来,即便是再小的事情,只要是能帮到那些困难村民,都是有意义的。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4日 04: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