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中国梦的实现插上科技创新翅膀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关乎现代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支撑与保障。日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我国科技实力专题接受了采访。

  记 者:敢于与善于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承,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国自主创新成就斐然,有哪些重大的标志性进展?

  万 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多次作出重大决策。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新世纪第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加快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前沿成果,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受到世界瞩目。从2006年到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总量、科技创新成果均大幅增长。2013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59万件,增长9.3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升至第5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增长4.1倍。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1万亿元,年均同比增长10%以上。2013年,在基础研究领域,首次实验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了零磁场下电子自发单向有序运动;发现4夸克粒子现象,引起国际物理界的关注;发现CiPS诱导体细胞和热休克蛋白90α肿瘤标志物,为再生医学和抗肿瘤药物研究开辟了新途径;首次合成硬度超过金刚石的立方氮化硼新材料等成果,在量子科学、粒子物理、生命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迈向国际前沿。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天河二号”运算速度世界第一、天宫神舟顺利对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深潜从海试转向科学应用等重大成果。在重大专项领域,TD-LTE技术4G发照运营,重大装备、新一代核电、新药研制、水污染治理、传染病监测等取得显著成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振奋了民族精神。

  记 者:成就令人鼓舞。但在国际比较中中国科技创新到底处于什么水平,这是综合施策的前提。据了解,为了摸清底数,科技部作了一个详实的调查,将结果形象地概括为“三跑”,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万 钢:去年我们先后动员8000多名中外专家开展了中长期科技规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中外技术竞争的调查工作。在参与调查的10个领域1149项技术中,195项(17%)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55项(31%)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或相差不大,还有599项(52%)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处于跟踪阶段。94%的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领先、并行、跟踪的基本格局,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大幅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近年,国内外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存在不同评价,对此我们要有冷静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要特别关注对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意见和完善创新体系的建议,要清醒认识到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但仍以跟踪为主的现实,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对于领先领域,要看到原创能力的不足,需进一步夯实基础,找准方向,稳步扩大优势;对于并行领域,要找到超越的突破点,奋力攻关,加快超越;对于跟踪领域,要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加紧赶超。

  记 者:“赶超”是一场攻坚战,它不仅会带来生产领域的深刻变革,也必然推动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化。那么,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改革的深化,科技体制怎样改,才能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万 钢:科技创新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不仅会提升劳动生产率与效益,也必然会率先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改革。

  我国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有些与之相伴的制度变革,已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身边发生。当前许多领域的改革就得益于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发展。微博和微信以新的形式冲击了短信,也促进了运营商、运营模式的改革;网购带动了物流业和零售业的改革,大型商场正在向体验店和娱乐服务综合体方向转型;支付宝、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倒逼传统金融体系改革;风能等光伏分布式发电也正在推动着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农村信息化营销网络缓解了农产品“卖难买贵”的问题,完善了传统销售渠道;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也会牵动能源、汽车、电力等领域的改革发展。

  科技创新在带来生产力巨大解放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的同时,也要求一系列配套制度变革为其开辟道路。当前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重点是完善政策环境,使企业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在2007年《科技进步法》修订版中,明确规定财政支持科技项目的归属权为承担单位法人所有。这为企业成果转化打开了制度通道,企业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全国技术交易额从修订前的2300多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7469亿元,其中80%以上的技术成果是企业间交易的。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尤其活跃,去年达到2400多亿元,占到全国的近1/3。

  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相比,高校与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还不顺畅,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界定不清。为解决问题,我们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试点,积累了经验。去年启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工作,提出把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归属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法人机构及相关的制度建议。与之相应,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符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特点的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办法,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记 者:据统计,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企业占比2/3,这说明企业已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但从投入主体转变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哪些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呢?

  万 钢:这些年来,我国企业研发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6.2%,说明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市场交易的80%以上由企业完成,说明企业的创新成果除自用以外,还产生了价值增益;创业板上市的35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3%,总市值达1.3万亿元,说明创新的效益在增长。

  但仔细分析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结构,90%以上用在试验和开发,而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前瞻技术探索的投入不足1%。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优势技术的能力比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低25%—30%,71%的领先技术仍处于实验室(31%)或中试阶段(40%),而技术领先国家超过70%的技术已处于产业化阶段。这组数字表明我国从知识、技术到产品、最终到市场的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是“短板”。大幅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抓住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要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普适性、普惠性政策,如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力度,改进和规范研发费用计核办法等。同时,要改革产业化目标明确的技术创新项目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组织实施机制。

  二是引导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在行业骨干企业优先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鼓励产学研结合、大中小企业组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分工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分享创新红利。

  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资金的规模,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自主创业。

  四是加快建立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形成创新聚集效应。以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为重点,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共同投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并落实共享后补助政策。

  五是加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重点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要及时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结构,主要在战略布局、长远发展、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战略高技术和农业、生态、环保、健康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政府投入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如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研发了搜索算法技术,使谷歌搜索引擎成为可能;苹果手机赖以运行的关键技术,从无线移动通信、互联网到微电子、触屏、语音转换等技术前期皆由政府投资。因此,财政性科研资金应加大对事关未来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要着力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形成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技管理体制。

  记 者:是的,集国家财力投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该成为共识。因为这事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已进入了惟有转方式、调结构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才能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潜力,打赢这场硬仗?

  万 钢:产业结构调整要靠科技创新这个原动力,但创新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产业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政策创新等,各环节要无缝联接。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跃升。

  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重大专项研发、产业化示范和应用,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重大工程,在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清洁燃气、生物医药等方面,努力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向钢铁、有色、轻工、石化、纺织等行业,大力推广促进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提高机械装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进程。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系统外包、制造业服务、数字旅游、数字生活和信息咨询服务,推进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强化技术市场、研发设计、技术评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和产业化基地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

  要组织重大战略问题科技攻关。围绕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电动汽车、高端芯片、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重大战略问题,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要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废弃物资源化、蓝天科技、海水淡化、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深入开展首都蓝天行动。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防治技术研发与推广。

  记 者:在着力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加大科技开放合作力度。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充分利用国际竞争的倒逼机制,打造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万 钢: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的力度和深度,已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深海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对地观察、人类基因组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目前,我国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科技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格局已经形成。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对外开放应更加积极主动有为。一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研究计划,探索开展全球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共享工作。切实推进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吸引海外高层次专家和团队联合承担或参与实施。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高端人才去国际组织任职,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树立外贸竞争新优势。按照平等和对等原则,探索外资研发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新机制和新途径。构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帮助企业链接全球资源和市场。按“分类指导、集中展示、加强协作”的原则,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使各种类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系列化、网络化,成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生力军。

  二是继续推进政府间创新对话和科技合作。去年我们举行首次中欧创新对话,开展第四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和第四次中美创新对话,创新对话成为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战略沟通的重要机制。我们要全面推进中美在能源、农业、环境、卫生、人文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快推进对俄科技合作和中亚科技合作中心、中欧创新中心平台建设。

  三是做好周边科技外交和对外科技援助工作。我们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面向周边的科技开放合作战略。启动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落实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各项议程,加快实施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推进国家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转移,吸引国外青年科技工作者来华参与研发工作等。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6日 09:05 来源:求是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