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书写多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6月初的一个下午,记者在中国日报社的办公大楼里见到了要采访的对象——拉维·申科尔。他身材高大,面容和善,头发略微花白,笑着对记者伸出双手,接受了采访。

  申科尔是在2002年受聘加入《中国日报香港版》的。“本以为在香港待上几年,我就会跳槽去其他地方。”但做梦也没想到的是,12年后,申科尔依然在中国日报社工作,甚至渴望在这里退休。这让申科尔自己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申科尔和中国这片热土的真正结缘,始于2003年。当时,《中国日报》北京总社从香港版借调部分外籍专家到北京工作3个月,使申科尔第一次有机会踏上这块日新月异的“新大陆”。自此,他的人生与中国紧密相连。“我被中国的迅速崛起深深吸引”。新闻人的敏感告诉申科尔,中国正吸引全球的目光,正在孕育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新闻。次年,他主动申请调到北京总部工作。

  10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申科尔成了《中国日报》创刊以来受聘时间最长的外籍雇员,现任中国日报社海外版编辑中心执行主编。“这些年,报社不断给予我新的挑战和机遇,让我拥有巨大的成长和施展空间。”申科尔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是在2008年有幸参与了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他和中国同事呕心沥血、通力合作完成的关于汶川地震的系列报道,让他和整个团队收获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奥运会的报道一直持续了20多天,但申科尔却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去观看一场比赛,“但这样的经历非常有价值,令人愉快”。

  把更全面、更多彩的中国故事告诉世界,这是申科尔工作热情不竭的源泉。“我在各行各业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一切,想知道中国是如何修建高铁、大桥和高速公路的,欧洲的年轻人则想从中国寻找商机。”申科尔说,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多元化国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只纠缠于个别话题大做文章,却对中国那么多鲜活的故事和善良勤奋的人物视而不见。”为了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申科尔全身心投入了2010年《中国日报欧洲版》、2012年《中国日报非洲版》以及《中国日报东南亚版》等海外版的创刊工作,他在将“中国梦”传递给世界的过程中,也见证了中国日报走向世界的历程。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国家级媒体工作这么多年,这让申科尔的许多朋友对他的工作环境多少有些好奇。“其实,这儿的工作和我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每天策划和编辑稿件,享受着新闻人的乐趣和自由,十分惬意和自在。”他补充道,“不仅如此,中国日报社还很温暖、很有人情味。”独在异乡的他,常常被中国同事邀请到家中做客。“他们待我就如家人一般。”申科尔感动地说。

  申科尔援引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只有两件事称得上是“改变并重塑了世界”:一个是互联网的普及;另一个就是中国奇迹般地崛起。申科尔说:“而我正是在此期间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的。这是一段非常充实的人生经历,我每分每秒都觉得乐在其中。”

  12年的倾情投入,申科尔对中国日报的感情越来越深。2013年,申科尔被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华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他说,“在这儿工作,让我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和外籍雇员。我想,这种归属感和参与的快乐,就是中国日报社和中国的魅力所在。”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0日 06:1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