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用“干部辛苦”解“群众疾苦”

徐鲁东 董建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谁始终做到了这一点,谁就会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就会得到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赞成,并感受到植根于人民之中的幸福和快乐

  “用‘干部辛苦’解‘群众疾苦’”、“用干部的‘辛苦度’提升群众的‘幸福度’”、“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频频见诸报端的这些热词,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优良作风所凝成的一种思想共识,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为民情怀。

  按照矛盾法则,干部与群众,也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点,就在“干部辛苦”上。实践表明,干部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不怕辛苦,就能多了解一些群众疾苦;干部关心群众疾苦乐于辛苦,就能多为群众解除一些痛苦;干部为民办实事、谋福祉舍得辛苦,就能换来群众赞成拥护,换来群众听党的话、跟党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用“干部辛苦”解“群众疾苦”,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应当成为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党员干部的一种价值追求。特别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大都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窗口和纽带,强调聚焦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用“干部辛苦”解“群众疾苦”,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是一种自觉的公仆意识。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是心系群众还是心系自己,是为群众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私利,始终是检验党的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作风是否过硬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各级干部:“群众在干部心中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对人民群众常怀忧虑与关切,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把全心全意变成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无心无意或假心假意。这一条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一旦变了,就是变质和背叛。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内都有一大批干部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忘我奋斗。正是这些优秀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但也毋庸讳言,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长期执政的考验,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淡化了公仆意识,背离了党的宗旨。比如,有心当官、无心做事,得过且过、慵懒懈怠;以功臣和老爷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无视群众疾苦、漠视群众利益,见到矛盾绕着走,一心只当太平官;害怕群众,甚至讨厌群众,视群众反映问题是无理取闹,不自觉地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等等。既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更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因此,提倡用“干部辛苦”解“群众疾苦”,正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共产党人的权力来自哪里?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人民群众负责,而不能站错立场;必须以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能偏离方向;必须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标准,而不能失职失责。这种“必须”应当是自觉的,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绝没有一点做作之态和勉强之意。用“干部辛苦”解“群众疾苦”,作为一种“必须”恰是由于道理上看得明白,才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和自觉担当,让应然之事变成了多为群众干实事、做好事的实然状态。显然,这也是每个奉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党员干部所必须具有的襟怀和品格。谁始终做到了这一点,谁就会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就会得到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赞成,并感受到植根于人民之中的幸福和快乐。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4日 07:34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