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促发展强基础 接地气得民心

——福建10年选派万余名干部驻村工作调查
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调研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04年以来,福建省、市、县三级先后集中选派了4批共1.6万名党员干部到经济相对贫困、工作基础较差的“双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覆盖了全省9150多个建制村、约占总数的63%,给派驻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实践探索:从“一枝独秀”到全省“春色满园”

  福建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工作,源于南平市的探索创新。上世纪90年代末,针对农村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卖难、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等突出问题,该市从机关向农村选派科技特派员、村党支部书记、乡镇流通助理“三支队伍”,收到良好效果。2001、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两次到南平市专题调研,肯定了这一做法,要求进一步总结推广。2004年6月,省委召开农村工作机制创新会议,出台《关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将选派干部驻村作为加强“三农”工作、夯实基层的重大举措,在全省部署推开。

  选优派强,一干三年。选派工作由各级党委一把手督阵,组织部门负责。从调查摸底入手,筛选确定派驻村,确保“扶真贫、真扶贫”。严格标准条件,按照“个人报名—资格审查—单位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的方法步骤,把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选派驻村。坚持因村制宜、按需选派,根据选派单位性质、派驻干部特点,结合派驻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党政、政法、经济、科技部门和干部帮扶“弱村”、“乱村”、“穷村”、“专业村”。派驻干部每批任职3年,3年期满后继续联系派驻村1年,巩固和提升帮扶成果;派驻村无明显变化的,扶贫工作不断档、帮扶单位不脱钩。

  捆绑帮扶,多方发力。各级相继成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办公室,强化对帮扶派驻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对口帮扶制度,每个派驻村确定选派单位或1-2个其他单位作为挂钩帮扶单位。选派单位、挂钩帮扶单位和派驻干部共同承担扶贫开发责任,整合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向派驻村聚集。各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涉农部门在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搞好服务;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项目审批和立项、资金安排、信贷等方面向派驻村倾斜;民政、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重点支持农村低保、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派驻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

  激励充分,管理严实。让派驻干部安身得先让他们安心。

  省委对派驻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等,从政治、经济和工作待遇作出一系列规定,使派驻干部“有干事之力,无后顾之忧”。省财政每人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选派单位一次性发放1万元生活安置费,并按月发放1500元生活补贴;明确驻村党员干部保留其干部编制和职务,驻村期间工资上浮一档,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符合任职条件的优先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同时,对派驻干部实行严格考核、跟踪管理。干部驻村期间由派驻村所在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选派单位共同管理,年度考核以派驻村所在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为主,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及时调整。南平市、宁德市分别有15名、3名不称职派驻干部被召回,由原单位重新选派。派驻期满,由选派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共同考核。将选派工作成效作为挂钩帮扶单位绩效考核和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通报一次挂钩帮扶情况。建立领队制度,每一批省委选派6-8名干部在设区市担任省派干部领队,市、县相应在县、乡设领队,加强对派驻干部的日常管理。

  摆脱贫困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福建选派干部驻村,一派三年、十年接力,不是应景之作、一时之策,而是以较长的工作周期来开展扶贫工作,才取得了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成效。这启示我们,帮扶工作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抓到底、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乡村巨变:贫困村到致富村

  帮扶工作使派驻村摆脱了贫困,为派驻村带来旧貌换新颜的可喜变化。从2010年到2013年,安溪县盛富村在省贸促会选派干部黄开远的带领下,创办茶叶合作社,注册“盛富金铜锣”茶叶商标,茶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还创办了服装加工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75元增加到9785元。盛富村的变化是派驻村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来,前3批省级派驻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24.3%、28.5%、29.7%。

  规划先行,找准致富路。每批派驻干部到位后,坚持扑下身子搞调研,摸清情况再上路,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找准优势所在,理清发展思路,和村“两委”共同研究制订3年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省文化厅派驻连城县培田村干部吴卫根据当地民居较好地保存了明清风貌的特点,邀请建筑、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实地勘察、多方论证,编制了古村落保护总体规划、景区旅游规划和创4A级旅游区方案,大力发展以文化和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特色经济,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评为全国旅游特色景观村、国家级4A景区。据统计,派驻干部共帮助提出发展路子4.5万余条,制订、完善和实施各项发展规划6.4万余项。

  项目带动,念好特色经。派驻干部和帮扶单位立足实际挖掘资源优势,引进发展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建立村企协作、校(院)村合作平台,探索“订单农业”、“企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10年来累计实施生产项目2.47万个,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近7000个,组建农民合作组织1.8万个,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多家,涌现了一批茶叶、竹木、蔬菜、花卉、食用菌等专业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省委政法委派驻仙游县湖洋村干部黄凌志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启动了毛竹生产加工示范项目,建起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6000多亩,引资180多万建成日产10吨的加工厂,带动了县毛竹产业发展。

  培育新型农民,壮大集体经济。派驻干部发挥组织者和发动者的作用,累计帮助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120多万期,培训农民2000多万人次,培养致富带头户2万多户。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子,大力搞活村级集体资产经营、村留地开发,建设乡村集贸市场,兴办村集体经济实体,第3批省级派驻村集体收入由派驻前村均2.3万元增加到6.3万元。宁德市电信公司干部汤国荣派驻的蕉城区澳里村,通过开发优良品种集体茶园、投资参股企业等措施,村集体经济收入由零增加到每年5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能否真正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上还得靠农民自身。福建选派干部驻村工作在统筹城乡资源,以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激活了内在动力。这启示我们,扶贫工作既要“输血”又要“造血”、既要扶贫又要扶智,把工作重心放在选准发展路子、打造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素质上。这样才能扶到点子上、帮到关键处。

  服务群众:从“隔玻璃”到“零距离”

  干部驻村后,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为群众服务,打通了各级机关和干部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群众普遍反映,如今到基层“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的干部少了,上田间地头为民解难的干部多了,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着力改善民生。派驻干部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安居、行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10年来,共硬化村道2.45万公里,新建、修复引水灌溉渠道2.14万公里,新增照明用电、有线电视、安全饮用水分别覆盖66万人、143万人、214万多人,近30万人搬进了新居,新建村级卫生所近2500个,2200多个村通过了省、市级文明生态村验收。仙游县西苑村有600多户村民常年住在半山腰,条件简陋,省纪委派驻干部许新峰争取资金448万元,发动社会捐赠,解决了村民安居难题。福建省轮船有限公司干部林家坚派驻建阳市回潭村期间,采取“统一规划、土地竞拍、村民自建”的模式,新建了104栋、143户村民住宅小区,以及村级综合服务大楼、老人院、幼儿园。

  有效化解矛盾。派驻干部把促进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责任,及时了解、认真处理村民反映的问题,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靠法律手段维护正当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干部吴景星在派驻的周宁县东山村成立维稳小组,先后化解多起历史遗留问题。漳平市上坂村因村民间征地拆迁、宗族利益、林地划界等原因,矛盾纠纷多,省气象局干部刘飞派驻后,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有较高威望的人员担任义务调解员,成功调处各类纠纷40多起。

  带动走入基层。选派一个人,激活一大批。各地各部门以选派干部驻村为契机,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使下基层、服务基层蔚然成风。省、市、县领导干部和帮扶单位把派驻村作为信访接待、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四下基层”联系点,共有8.9万人次到派驻村蹲点调研,为民办实事150多万件,资助贫困学生6.7万名,慰问特困群体30多万人次。推行乡、村干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乡镇党委向每个村派出工作队,乡镇干部包村住村,村干部轮流值班,方便群众办事。

  为人民服务从来都是具体而实在的,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基层、主场在现场。福建派驻干部发挥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和“窗口”作用,改变了过去对基层喊口号多给实惠少、提要求多抓落实少的现象,实现了机关服务关口前移,把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基层,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启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要到村入户、做实做细,推动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一线落实,成效由群众评判。

  夯实基层:从软弱涣散到坚强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帮扶关键在于帮助建班子、带队伍。省委明确,要把加强基层组织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注重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履行第一责任。针对派驻村组织建设普遍薄弱的实际,派驻干部当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村“两委”班子建设抓在手上,利用换届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素质能力。注重从大学生村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培养储备村组后备干部。健全村“两委”议事、党务村务公开、村民议事、财务管理监督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派驻村共制定或完善村级工作制度9200多项,新建村务公开栏1500多个。省物价局干部张增田派驻大田县上岩村期间,创建了以“村‘两委’干部述职述廉,群众评议和组织点评,公开工作业绩、群众评议结果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主要内容的双述双评三公开制度,在全省得到推广。省财政厅派驻永春县云台村干部张愈结发挥专业特长,规范村级财务制度,3年下来消化历史负债17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7000元增加到20万元。

  开展支部共建。明确帮扶单位要确定一个先进党支部与派驻村党组织挂钩共建、结对帮扶,积极帮助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培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建瓯市南源村派驻前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与该村共建的县林业局建福公司党总支多次深入该村,帮助完善村财年度预决算、村务监督、重大村务民主决策、民主听证等各项制度,有效约束了村“两委”班子行为,使其重新赢得群众信任。10年来,全省有近1500个派驻村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先进集体。

  好钢用在刀刃上,真金在实践中闪光。派驻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好、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没有亲戚、家族利益牵绊,办事相对超脱和公正,更容易被群众认可,能够成为团结班子、凝聚群众的“强磁极”。实践证明,选派干部驻村,充分发挥其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作用,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抓手。

  墩苗成长:从机关干部到小山村里“十品官”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把派驻干部称为“十品官”。10年来,广大派驻干部克服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困难,来到了“山高水冷、地僻人穷”的乡村,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做贡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十品官”的价值,展示了新时期党的干部的良好形象。他们中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彬、全国十佳农村基层干部张治强、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黄礼开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他们有的10年3次驻村,有的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坚持驻村,有的动员妻子辞掉大城市工作来村里支教,有的把自家房产、存折抵押给银行为农民贷款,用党性、才智和汗水书写了精彩人生,为党的事业集聚了正能量。同时,农村也为派驻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干、完善自我的舞台。他们身入更心入、取经不“镀金”,在农村磨炼意志、砥砺品质、改进作风,增强了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为民服务本领,一大批做出优异成绩的派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前3批选派干部中,有40%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有150人次荣获省、市、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1548人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真正做到让派驻干部吃苦不吃亏、流汗不流泪、埋头不埋没。

  福建选派干部驻村的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广阔的练兵场,要坚持把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派到基层去,让他们在艰苦条件和复杂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苦心志劳筋骨,经过必要台阶、递进式历练和长期培养,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年4月,第4批派驻干部又接过“接力棒”,在八闽大地上,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为实现福建“百姓富、生态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15:1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