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时期凝魂聚气的强大动力——临沂市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一首《我为亲人熬鸡汤》的歌曲,唱出了革命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党群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在特质。如今,八百里沂蒙再谱党群干群血肉相连、鱼水情深新篇章,催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成为新时期凝魂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老作风咋传承:“结亲连心”连出水乳交融

  “我们和老高就跟亲戚一样,一个星期至少走动、联系一次,大事小事都愿意跟他说说。”沂水县秦家洼村村民秦富娟所说的“老高”,是县民政局干部高凤堂,秦富娟家是他的联系户。在秦家洼村走访时,高凤堂得知秦富娟轧草时手指被切断,就紧急联系专家为她实施断指再植手术。从那以后,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亲戚”。

  在临沂老区,像高凤堂一样与群众“结亲戚”的干部比比皆是。从2012年2月起,临沂市推出以“结亲连心”为主题的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让干部到农村去交朋友,解难题。如今,全市8.1万名干部联系群众284.8万户,平均每人35户,实现了机关干部全参与、联系群众全覆盖。

  来过,心便不再离开。从此,临沂所有干部都有了牵挂,有了惦念,也有了“任务”。

  三山沟村地处沂南县几条山沟交汇处,交通十分不便。多年走山路,使村民们养成了“高抬脚,轻迈步”的习惯。沂南县基层财政管理局干部朱耀华到三山沟村后,与村民一道修起了通往外界的柏油路。如今,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村民们感觉可自在了。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如何让沂蒙精神的人民性得以传承,构筑起新时期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党群新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认识、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实践。

  从2011年5月始,临沂市在市里和12个县区成立群众诉求接待服务中心,开始构建群众工作新模式。他们按照“集中受理诉求、超前化解矛盾、开展便民服务、了解社情民意”的要求,对群众诉求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同时,在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在村居(社区)设立群众工作室,寓解决群众诉求于为民服务之中,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满意指数”。

  2013年以来,全市各级群众诉求接待服务中心就受理各类群众诉求7.65万件,现场解答6.11万件,事后办理群众信访事项1.54万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新时期咋保证:“共建共享”建出“命运共同体”

  殷绣艳所住的北城新区,是临沂市最具视觉震撼力的标志性城区,也是临沂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拆迁工程:5年间,2万多户民房被拆除,1700多家企业被拆迁,5000多亩果菜园被清理,1.2万座坟墓被搬迁。

  如此规模的大拆迁,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上访和恶意上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大官苑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孝臣说,共建共享,把拆迁当成维护群众利益的造福工程和解困工程是奇迹背后的秘诀。

  在拆迁后还建的北城新区,6万多村民不但享受每人40平方米的还建面积,还享有10平方米的商铺,这样每人每年至少有3000元的租金收入,成为他们长期固定收入。

  这种理念是临沂“共建共享”机制在拆迁领域的具体体现。“共建共享”理念,源自临沂的“创城”。

  2004年临沂市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一些人冷眼旁观说是“形象工程”。但是,当看到5.4万棚户区居民搬进了高楼大厦;当看到城市最好的地段给了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公共设施,而且设施好、功能全;当看到“龙须沟”一样的涑河等8条河流变成大型开放式生态园林景观带……家住涑河边快60年的马洪亮老人激动地说:“这是民心工程啊。”

  从2004年始,借助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临沂市每年都把70%以上的财政增量投向文教、卫生、住房、社保等民生领域,使“创城”成为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为此,成千上万的临沂市民投入到了文明城市创建中,群众支持率和满意率均达95%以上。2011年,临沂以连续三年全国地级市测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拿下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以“创城”过程中形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模本,临沂市将此推广到每一项工作中,形成了“为全民、靠全民、惠全民”群众工作导向,结成了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党群“命运共同体”。

  长期研究沂蒙精神的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柴鸥林说,临沂市通过“共建共享”机制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变群众“所想所盼”为党委政府“所谋所干”,实现了发展与群众利益的统一,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在新形势下弘扬了“沂蒙精神”。

  老百姓咋评价:“人人都说沂蒙好”

  在地处沂蒙山深处的沂水县,“群众工作成效现场调查会”每月一次,全程电视直播。台上是各界群众代表,台下是含县委书记在内的副科级以上干部。这些干部们每人一个号,群众代表现场摇号、现场电话求证这名干部所联系的群众,征询对干部的意见。

  县农机局一干部现场被查出虚报走访联系户数,受到“劝其退党”的处分,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农机局局长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许家湖镇党委一干部虚假填报“入户联系”记录,会后被全县通报批评……

  这让沂水县的10180名干部处于随时接受监督的状态。沂城街道后贺庄村村民耿宝成说,老百姓需要的是能和他们坐同一条板凳上的干部,群众从这里“看到了上面的决心”。

  干部的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国华说,在临沂老区,群众被看得像泰山一样重,从而在临沂党政干部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只有把群众看在眼里,群众才会让你坐在台上。

  如今的临沂,群众呼声成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成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成为“第一标准”。正是基于三个第一,临沂提出了“三个推定”:对群众上访,先做“有理推定”;对引发群众上访的原因,先做干部“有过推定”;对解决群众上访的问题,先做“有解推定”。

  正是因为把群众放在了最高位置,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市才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走在山东省前列,赢得了老区人民普遍赞扬。

  这是临沂历届市委、市政府向人民群众交上的成绩单: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人口全省最多,失业率全省最低;全市基层公立医院全面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贫困患者重大疾病一次性临时救助市、县两级标准分别提高至2万元和1万元;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天“一袋奶一个鸡蛋”……

  说起当前的幸福生活,莒南县大店镇农民张德文激动地说:“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用愁,种地不交税,感谢共产党。”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

  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让沂蒙革命老区城乡处处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可喜景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座现代化新城悄然崛起;富足、骄傲和自信正从临沂千万群众心底溢出,如同山花开遍了八百里沂蒙的乡野。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9日 20:07 来源:新华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