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血防老支书”刘金元

红色印记·寻访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余江县隶属江西省鹰潭市。这个县白塔河畔的平定乡蓝田村,有一位名叫刘金元的84岁老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带领群众将血防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相结合,使血吸虫病在蓝田绝迹。退休后,他传播血防精神,为群众排忧解难,至今仍被干部群众称为“老刘支书”。

  “老刘书记总是身先士卒”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蓝田村是血吸虫病重疫区。据余江县志记载:民国38年,蓝田畈竹院村,18户人家有19个寡妇,78口人中有65个得“大肚子病”(血吸虫病),变成寡妇村、大肚村。民间流传民谣:蓝田畈的禾,亩田割一箩,好就二人扛,不好一人驮。

  刘金元19岁那年正逢解放。本已通过体检准备参军入伍的他,看到家乡血吸虫病肆虐,就放弃了参军的机会,选择留在村里和血吸虫病做斗争。读过几年书、工作认真积极的他,很快就被任命为村互助组的记账员,并于1954年入党。

  1955年冬天,蓝田村响应号召,开展灭螺大战。已任村支部委员的刘金元每天将工作任务分派到每位村民,“开新填旧、土埋灭螺”消杀血吸虫。后来,在余江县委的统一安排下,按照“高山挖低埋钉螺,低塘填高促规划”的原则,刘金元又带领村民将农田重新规划,“开新沟、填旧沟”,实施“园田化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彻底消灭了祸害蓝田畈几十年的血吸虫病。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成为全国血防工作战线的一面旗帜,感动了毛主席,而蓝田村是余江县血防工作的一个样板。

  “老刘书记总是身先士卒,经常白天挖新沟、填旧沟,晚上还得抽水干塘(沟),吃了常人几倍的苦。”刘金元曾经的战友、蓝田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孙天新回忆。“田成方,渠成网,东西一个向,南北一个样,丘丘都平整,能排又能灌。”这是当时蓝田村民赞美家乡的顺口溜。刘金元在带领村民兴修水利的同时,向上级争取并建设了一座年发电量40万千瓦、灌溉农田1.5万余亩、惠及1.5万余人的小型水电站。

  如今的蓝田村,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房屋整齐有序,一块块良田错落有致,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是血吸虫病肆虐的“无人村”。

  父女两代传播血防精神

  为了弘扬血防精神,传播血防历史,刘金元坚持连续数十年到平定中学、蓝田小学等中小学,教孩子们吟唱《七律二首·送瘟神》,普及血防知识,开展感恩教育。

  1978年,为纪念《送瘟神》发表20周年,余江县决定兴建血防纪念馆,刘金元被聘为顾问,负责血防资料的收集、审核和把关。那段时间,刘金元每天起早摸黑,进村入户收集照片、血防用具等实物,核实一条条关于蓝田的血防信息。

  由于交通不便,刘金元常常白天参与策划,晚上睡在临时工棚,有时一个星期也难得回家。当时,他的二女儿刘珍琴已高中毕业,被父亲的执着深深打动,便经常趁着空闲跑到县城,帮助父亲收集资料,久而久之成为半个血防专家。纪念馆建成后,刘珍琴通过考核留下来担任讲解员,从此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向每一位游客讲解余江的血防历史,传播余江的血防精神。

  1990年刘金元退休后,依然放不下所热爱的血防事业——主动参加县乡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为乡村“五老”成员,继续为传播血防精神而努力;党员培训中心有他的讲课身影,中小学实践活动中有他带队的身影……

  平定中学副校长邵海福说:“老刘支书每年都会来我们学校讲课,蓝田的血防故事对孩子们的思想触动很深,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群众需要我干多少年我就干多少年”

  刘金元忙碌了大半辈子,大家劝他,该好好休息了。刘金元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需要我干多少年我就干多少年,群众需要我干多少年我就干多少年。”

  2010年,余江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白塔河畔的蓝田村损失惨重。灾后,刘金元不顾年事已高,第一时间带领群众重修灌溉渠、机耕道、清除村内垃圾,他家的房屋和院子里却被厚厚的淤泥覆盖,出行不便。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南方俗称的“双抢”时节,收割了早稻的地需要水浇地翻耕,新插的晚稻需要水灌溉。为了避免村民因争水源闹矛盾,刘金元每年这时都牵头组织成立“护水队”,在村里实行“一把锄头”灌溉,科学制订计划。村干部和村民们都说,只要老支书在田埂上一站,再难的灌溉纠纷都能化解。

  刘金元的妻子万冬花说:“几十年了,家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他。”

  蓝田小学是40年前刘金元组织干部群众为发展村里的教育而兴建的,是那个年代余江县条件最好的村小之一,但历经岁月洗礼,当年的砖瓦结构教室已成了危房。余江县、乡两级政府决定改建学校教室,却引起蓝田村张家滩小组和姜家小组对学校用地的权属争执,部分村民甚至以学校侵占了“祖宗土地”为由进行阻挠。听闻此事,刘金元首先凭借多年在村里树立的威信稳住村民情绪,让工程继续推进,随后主动给乡、村干部出主意,提议用村委会集体土地与两小组置换学校用地。在他的调解下,学校改建如期完成,钢筋水泥结构的蓝田小学现在是当地最漂亮的公用建筑。

  自刘金元之后,蓝田村村干部换了5届,每一任都与刘金元有着很深的感情。现任村支书姜保生说:“老支书的丰富阅历和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徐卫华 万笑辉 张鹏飞)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05:3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