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培育优良品德创造精彩人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言摘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现场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工作部署,6月19日,教育部社科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并以此纪念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60周年。本版特刊发与会部分代表的发言摘要。

  “大德”的弘扬、践行和遵循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遵循,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践行和遵循的要求,融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为一体,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

  中国作为一头“睡醒的狮子”“善良的狮子”,面对世界,国家之“大德”更显其重要意义。“大德”弘扬,呈现的将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讲就是要清楚“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大德”践行,承诺的将是“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德”遵循,始终不渝的将是“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释,十分关注其中“大德”的意蕴。国家之“大德”寓于中国梦之中。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因此,“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国家之“大德”。习近平对中国梦中体现的当代中国“大德”意蕴的阐释,充分体现了“明大德”的性质、内涵、形式和意义。“明大德”是国家的思想内涵和政治形象;是国家的价值体认、国家凝聚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的“神器”;是坚持道路发展、制度完善和理论创新的软实力;是国家的世界形象和内在定力的根本证实。

  “明大德”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习近平提出的,“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在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司法政策行为等都应置于核心价值观念的统摄之下,这些是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宣示,是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 顾海良)

  探索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刻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人文学科齐全的学科优势,以教育部道德与伦理学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重大课题的教学研究工作,与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在全社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引导广大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要突出重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骨干群体,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要继续做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工作。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中国人民大学连续两年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同学们在“接地气”的调研中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直观认识;开展“中国梦·人大情”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育、读史读经典等活动,让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怡情养志、涵育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 诺)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学科专业教材编写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专业教材中,使各学科专业的教材能全面体现、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认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个重要基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让教师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提高育人效果。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素质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现“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中创造人生辉煌。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组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和人文实践活动。在高校还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创新学校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干部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家的实际行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张大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出版改革发展

  作为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出版,更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我国的教育出版与国家的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共发展。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出版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着积极的贡献。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教育出版总是在参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国家意志,彰显社会责任;总是通过教材、学术专著等精品力作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推广使用,助力教育发展,投身国家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高教社成立60年来,累计出版各级各类教学用书、学术著作4万种,超过30亿册。这些教材、著作以及数字出版物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青年学子求学、立德、修身、成才的精神食粮。

  在面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高教社从成立之初由中央指定承担统一出版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课堂讨论提纲的任务为起点,参加了我国各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包括当前正在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工作,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己任,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些年来,我们不仅出版了一系列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的精品力作,凝聚了一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中坚力量,同时,也使自身的出版队伍得到锻炼,使我社在把握方向、精品研发、宣传推广、服务教学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也使高教社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立德树人方面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引导、帮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桥梁和渠道。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知自身的历史责任与担当。面对当前形势,高教社要按照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要求,更加强化阵地意识,不断开阔服务视野,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出版工作全过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苏雨恒)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又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样的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讲得很清楚。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是什么呢?它不是一本经典,也不是中华历史中哪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所说的一两句话,而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至少应该有这些方面:它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与人讲诚信、讲互相尊重、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它是倡导辩证思维的文化,反对“过头”和“不及”;它从主体上说是人文文化,吸取了宗教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元素,加以改造,使人文文化更加丰富,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去;它是讲爱心的文化,爱国、爱乡、爱亲人、爱邻里、爱大众、爱一草一木,即儒学宣传的“泛爱众而亲仁”;它引导人们去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内心的和谐,是追求和谐的文化;它讲和平,反对侵略;在文化观上,它主张“和而不同”,即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它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贡献;它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即教育,认为人们经过努力学习皆可以成才,成为圣贤;它是主张国家统一的文化;等等。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指出,中学生、大学生要读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什么是中华文化经典?我的浅见是:第一,经典是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精髓,能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质和文化精神的作品。第二,经典具有独特性和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第三,经典是历史长期检验的产物,没有历史的检验,要确定哪一部作品是经典,那是很难做到的。(清华大学教授 张岂之)

  时代需要 成长需要 践行需要

  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在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一方面表明了青年大学生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他以北京大学师生为代表,肯定了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青年大学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生活在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作贡献。而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鲜明地告诉我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全国的青年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勇于承担这个伟大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所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指明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之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些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必须以学为主,因为大学是人生最珍贵的学习阶段,当然应该勤学。大学生必须崇德修身、知行合一,因为青年是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因为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变化动荡,青年大学生时时面临选择和取舍。大学生必须扎实干事,踏实做人,所以为人处事是否笃实至关重要。(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胡树祥)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系统推进思政课改革,统筹教材、教师、教学、学科、管理等各环节,制定实施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的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信仰塑造的功能定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着力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大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启动“名师名家示范课工程”,引导和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育人资源,推动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之所在。高质量编写马工程重点教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在高校的统一使用工作;把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作用,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宣传解读和解疑释惑,强化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消除青少年学生模糊认识,进一步增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相互衔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实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教育路径和制度保障,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 张东刚)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4日 07:0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