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管水婆婆”林文清

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林文清(资料图)

  “怎么选个婆婆呢?”前些年,林文清走马上任湖北当阳黄林用水者协会主席时,不少村民嚷起来。今年,64岁的林文清因病多次请辞,村民都不答应,“少了谁,也不能少了‘管水婆婆’。”

  弱女子挑起重担子

  “可怜可慌黄林岗,说起放水心发慌,尽管百人守渠上,丰收还是没指望。”这是以前流传在黄林灌区的顺口溜。

  其实不缺水,附近就有水库,问题出在放水。鲁山村村民阮春明说起前些年放水直摇头:“哪里是放水,完全是抢水!经常为此打破头,不少人原本是亲戚,抢水抢成仇家。”

  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咋办?几个村决定联合组建黄林用水者协会。可难题紧随而至,领头人选谁?

  各村推选的几个男候选人直摆手,生怕沾上这“烫手山芋”,最后,话不多的林文清站了出来,“我是党员,越难越不能退缩。”弱女子挑起了这副重担。

  好法子治好乱摊子

  林文清上任后的第一个插秧季,一开始各村还是按老办法,村村组织百多人护渠押水,家家派人在地头搭帐篷日夜守水。结果呢?一会儿上游水被截,人呼啦呼啦跑去“抢水”,一会儿自家田被扒了口子,又火急火燎赶回来堵水……

  林文清发话,只留协会执委和管水代表十几人,其他人统统回家,她保证把水送到每家每户田间地头。“几百人都搞不好,十几人能搞好?不可能!”不少人撂下话,回家等着看笑话。

  不服输的林文清不打嘴仗,她带领十几人不分日夜“跟渠走、跟水走”,从上游到下游依次灌溉。村民大门没出,自家田就灌溉好了,从此谁也不去截水、抢水了。

  林文清随后又“烧了两把火”,一是设法解决管水和行政划分的矛盾;二是通过公示水费账目明细,治好了收水费这个乱摊子。

  旱包子变成米袋子

  “林文清管水有一套。”群众直夸,林文清却觉得还没到位。“水利不修好,不算真正干得好。”她说。

  东奔西跑,她终于争取来一笔补助资金。可难题又来了,没几个村民愿意义务劳动。林文清决定先修条示范渠,“用疗效说话。”选好要整修的支渠后,她挨家挨户给沿渠村民做动员,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没成再三次,直到做通为止。在她的努力下,这条支渠赶在插秧前修好了。

  插秧一放水,新整修的支渠成了最好的“宣传员”。同样来水量,相差无几的渠道长度和灌溉面积,没整修的老渠放一轮水要半个月,年亩均水费60元;新整修的渠放一轮水只需6天,年亩均水费仅25元。从此,村民对修渠再也不推三阻四,“只要‘管水婆婆’一吆喝,大家伙儿跑得可快了。”

  在林文清的带领下,协会共整治好支渠和末级渠4万多米,灌区内农田灌溉面积比原来增加1.5万多亩,去年粮食增产15万余公斤,而用水量一年反而节约40多万立方米。旱包子(方言,缺水的枯岗山包)真正变成了米袋子。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3日 05:3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