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为官不易”看从严治吏系列报道之五:严整作风 将“为官不易”进行到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前沿观察

  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可谓“招招务实、环环相扣”。条文虽少却针对性强,时间虽短却实抓严抓,以实际行动打消了“走过场”“一阵风”等各方疑虑,成为扭转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之举。

  “小事不小”高标准
  改进作风,从过去“司空见惯”的小事抓起

  上班抽空“淘宝”“炒股”、午休时间和朋友小酌几杯、端午发串粽子、中秋发盒月饼……这些曾为人们“等闲视之”的“小事”,如今却成为广大干部严守底线的“行为禁区”。

  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接着,伴随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各地推开,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被提到一个新高度。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从严、务实,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作风问题,却能较早地反映出党员干部误入歧途的苗头。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纠正,任由小问题逐步积累、发酵、放大,最终结果将是“绳锯木断”,一发不可收拾。

  干部要是端起“官老爷”的架子,老百姓自然就会敬而远之。曾几何时,小小一个“O”号车牌,也被视作特权象征,“标榜”了车主的身份地位,引起社会诸多议论。日前,辽宁省传来消息,16650辆注册登记“辽O”牌照车辆,全部换发普通牌照。在严整作风的氛围下,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等15个省市“O”段车牌全部取消。

  小处见作风。领导干部考察调研时的一言一行、一车一饭,也是反映作风的一面镜子。上海杨浦区明确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不用餐、不陪同、不准备会务”。江苏泰州姜堰区干部直接脚蹬帆布鞋下乡访民情。重庆梁平县干部则选择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进村入户,避免基层陪同接待。还有更多地方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时,自备干粮、水、帐篷等生活必需品,不给基层添负担。

  作风好起来,群众才愿意和干部交心,甚至会加上略带“辣味”的直言批评。江城武汉以“电视问政”名噪一时,该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认为,群众真正有意见、有看法的,恰恰是领导干部的庸懒散奢现象。转变作风要从日常工作中最具体、最细微、最基础的地方抓起,作风上的“小转变”也能带来“大发展”。比如电视问政,群众提的问题看似细枝末节,可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干部作风自然就会“没得挑”。

  现如今,小到一盒月饼、一张礼券、一顿酒席,都会引来干部的自觉推拒。严守作风底线的意识,正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管作风“小题大做”的背后,倾注的是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

  动真碰硬严要求
  真抓严管,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各地更是上紧严管作风的“发条”,毫不留情地处理了一大批违纪违规案件。动真碰硬、真抓严管成为当前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一大特点。

  “五一”前,中纪委网站连续三周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件,共计545起。网友将中纪委网站的定期“点名”,形象地称为“周一见”。在节庆前夕,此举对于预防“节日病”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据了解,2013年全年,纪检监察部门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2.4万起,处理3万多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00多人。

  不仅是个人会被“点名”,大到一级党委政府,有问题一样会被“曝光”。此前,江苏沛县、湖北房县、河南台前县都因超豪华党政大楼被媒体“曝光”,引来社会广泛质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友自发评出的“最美县委大院”——包括湖南省临澧、衡东等在内的十多个县,仍在使用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陋大院。

  别看县委大院“寒酸”,群众对干部的务实亲民作风却是不吝赞美。“为人民做实事,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这种精神十分可贵。”湖南古丈县退休职工向发培感叹道。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此次严整作风的重要任务之一。前些年,餐桌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办公用房的豪奢等问题,在个别地方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然而,现如今,“光盘行动”在各地接续上演,“车改”在各地稳步推进,清退超标办公用房顺畅进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潮已席卷全国。

  如此巨大的转变,如何实现?靠的正是各级各部门的真抓严管,动真碰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出了群众对政策能否“落地”不打折的疑虑。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新政新规,细致入微,其目的就是要制止各种“对策”,拒绝变通走样,体现了中央整治沉疴顽疾的决心。

  去年年底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从用餐、住宿、出行等多方面提出了更加细化的具体要求,被媒体喻为公务接待“减量、限支、问责、改革”的“全方位升级版”。《规定》共提出11项“禁止”和27项“不得”严规。“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香烟和高档酒水”“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其全面细致引来各界广泛好评。

  对此,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认为,处理超标接待过去只是“罚酒三杯”的简单说教,眼下有了具体实际的明文约束,让地方有了“芒刺在背”的感觉,自然不敢顶风作案了。

  长抓不懈不松劲
  建章立制,严防转作风“走过场”“一阵风”

  作风问题容易反弹,严整作风更是一场持久战。如何消除群众对转作风“走过场”“一阵风”的担忧?建章立制、长抓不懈,是各地各部门共同交出的答卷。

  为了将中央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誓将严整作风进行到底。安徽省制定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考察及其接待管理暂行办法》、《省直单位接待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对就餐方式、标准、陪餐人员、住宿标准等做了明确要求。河南省要求工作用餐原则上安排自助餐,一律不超过4个品种菜肴,一律不上酒。浙江省则进一步要求,“中餐不饮酒,同城活动不安排用餐”。

  干部改作风,群众得实惠。为了把这样的良好局面固化下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既帮“事”又联“心”,在倾听意见、排忧解难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在兰州,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为重要载体,教育实践活动正开展得有声有色。该市在城市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在农村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从而实现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在榕城福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已成为该市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核心要求。在该市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均自加压力,主动压缩60%以上的时间,大力推行并联审批、重大项目联合会审、容缺办理、预约办理等便民制度,群众满意率达99.99%。

  “过去干部下村,就像皮球漂在水面,不够深入,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如今作风一改,干部常来问问大家有什么困难,帮着想想办法,这皮球算是沉在水底了。”对比抓作风前后的变化,内蒙古土右旗沟门镇副镇长郭刚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严整作风以来,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会所里的“歪风”偃旗息鼓,不少高级会所纷纷关张。高档餐饮迫于生意惨淡,不得不改走“亲民”的平价路线,一些酒店破天荒开设了团购渠道。茅台、五粮液等高档消费品,这两年的销量大打折扣,不得不转攻中档市场……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严整作风取得的扎实成效。

  “当干部不容易,事业才会有希望;当干部不舒服,老百姓才会舒服一些。”此言不虚。作风不转不行了,玩虚的不灵了,这就是各级干部的普遍感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作风整治的不断深入,“夙兴夜寐”“乾乾终日、翼翼用权”都将成为领导干部“为官不易”的时代画像。

  延伸阅读:

  从“为官不易”看从严治吏系列报道之一:从严教育 让干部常怀敬畏之心

  从“为官不易”看从严治吏系列报道之二:从严选拔 选出好干部

  从“为官不易”看从严治吏系列报道之三:从严考核 防止“为官不为”

  从“为官不易”看从严治吏系列报道之四:从严监督 密织禁令“高压网”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4日 11:4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