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深化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究

——“全国高校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

  根据中央部署,教育部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究工作,各高校积极响应,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截至2013年6月底,教育部已向各高校重点征集113篇研究文章,其中85篇已公开发表。7月18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党的群众路线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了热烈研讨和深入交流,充分展现了高校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本刊今天特刊发研讨会发言摘要,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启迪。

  坚持人民至上 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人民至上,增进人民福祉,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是群众路线在今天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思考。

  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实践,体现了发展的趋向,推动了社会进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至上是统一的。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要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努力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切实解决好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民生问题,要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增进人民福祉是当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和交汇点,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见成效,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上见成效,在建立制度化长效机制上见成效。同时也要努力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为贯彻群众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郭建宁)

  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建党初期、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对党和革命的依靠力量、对红军的性质和任务的一些模糊认识,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不断完善和成熟。针对抗战力量的问题,他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党和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是土地和种子的关系。特别是,他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出发,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就将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深刻揭示了这一工作方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深刻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政治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强调“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在社会领域,他深刻揭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践行群众路线之间的一致性,强调“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毛泽东对执政后党内滋生的脱离群众的现象,如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以及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和奢靡之风给予了痛批。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巨大贡献,并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艾四林)

  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改进工作作风 净化政治生态

  当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明确的针对性。这一活动要求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四风”问题,政治生态受到污染,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思想上丢掉了群众观点,在实践中背离了群众路线。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心群众利益、尊重群众实践、学习群众智慧。

  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谋利益,造福于人民,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追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提倡艰苦奋斗,反对不务实事、骄奢淫逸、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惩贪污腐败、蜕化变质等严重背离和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更不能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当作牟取一己私利的工具。

  要自觉尊重群众的实践。群众的实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深入群众生活,沉下去做调查研究,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与群众的血肉关系。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和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反对脱离群众实践、疏远劳动人民的高高在上的言行。

  要虚心学习群众的智慧。群众是党员干部的先生,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学生。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智慧。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工作。在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上注意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减少失误。自以为是,搞一言堂,独断专行,都是忽视群众的表现,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只有群众观念加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密切了,才有可能逐渐消除“四风”,并从根本上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一个时间表,但是坚持群众路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实现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常态化,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郝立新)

  紧紧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紧紧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要从思想深处真正搞清楚为谁工作、为谁服务、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工作、怎样做好为人民服务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应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使其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

  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加强党务、政务公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基层调研等制度。健全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价机制,把联系群众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目的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事业,使其过上幸福生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社会最大多数成员的普遍诉求,善于兼顾不同群体的要求,特别是关注困难群众的生存状态和实际困难。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把服务基层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认真研究当今社会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改进服务等方法凝聚和激励群众。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特点和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平台和信息媒介,把握主动权。加强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各项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刘 利)

  应当从政治原则的高度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应当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依据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这两个政治原则的高度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的不是某个特殊阶级的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基本利益、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就在于其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始终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而这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忠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生命线,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固有的政治优势。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向。“民主”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民的统治”或“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理想。为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将其自觉贯彻到自身的全部实践中,确立并始终坚持完整、科学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本质上必然要体现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形式,也是其根本的政治保障。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彰显出人民当家做主或人民民主的精神实质,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而且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依据,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忠实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那就会把党执政的合法性依据丧失殆尽,就会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变成一纸空谈。(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阎孟伟)

  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努力办好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让教职员工引以为豪、让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让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是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期待。高校要以“为民”为根本要求,将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满足广大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以“务实”为有效途径,从遵循教育、知识和人的发展规律出发,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内涵建设;以“清廉”为可靠保障,建设高尚价值追求、高贵品格修养的道德高地和学术圣地,凝聚起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强大正能量。高校要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助力学生成才梦、教师育才梦的实现,成为美丽中国梦的有力托举者。

  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认识的高度决定重视的程度,重视的程度决定行动的力度,要在不断深化对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若干问题的认识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实现“人民满意”的特点和内涵,“人民满意”基于“人民需要”而存在,人民满意的标准随着阶段性需要得到满足而不断提高。要正确认识高校广义和狭义两个“群众”概念,在满足教师职业发展、学生全面成长需要中,回应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和诉求。要准确把握教师作为“践行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相对性与统一性,使教职工的职业理想在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得到实现。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贴近高等教育实际、贴近学校办学实际、贴近更好的服务师生实际,实现群众路线对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规范引领和优势释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突出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和彰显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要精心培育和弘扬校园民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明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使二者共同形成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始终高度重视人的发展质量,特别是学生培养质量,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发展战略,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检验发展成果和效能。(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教授 王胜今)

  党脱离群众将丧失执政的根基

  敌对势力搞垮了苏联,苏共官僚主义则葬送了苏联。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党脱离群众将丧失执政的根基。为此我谈两点看法。

  清醒认识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和固化,社会利益集团形成,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人民的政治期待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一些党组织自我封闭,一些党委负责人拥有过多权力,一些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情感联系淡漠,一些党员干部不愿做群众工作,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严重危害了人民和国家利益,必须引起全党同志高度重视。

  走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有制度保障。为了改善党群关系,各级党委应遵循党的宗旨和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党的工作开展和遵守宪法法律相一致、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步伐相一致、正确价值观引领和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相一致等原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实情,做好群众工作。权力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处于群众监督之下,要健全群众评价制度,积极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制度,扩大群众在干部选用过程中的参与范围,对考核成绩差、群众意见大的干部,要坚决给予降职、免职、辞退等处理。完善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机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开展廉政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清除党内腐败分子,让经受得起诱惑的优秀党员进入领导岗位。各级党委要保持“为民、实干、廉洁”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满足人民的政治期待,确保中国梦早日实现。(浙江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求是特聘教授 张国清)

  提高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水平

  提高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水平,涵盖党群关系制度的逻辑体系、价值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涉及党群关系制度的理论前提、内在要求、价值指向、关键所在、基本进路和重要保障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实现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实现由客观要求、外力推动、纪律约束的“被动过程”,向内在需求、自觉实现、自我约束的“主动过程”的转变。

  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不断深化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立足的根基、成长的血脉、力量的源泉的认识,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深刻认识党群关系制度的本质特征。党群关系制度的本质属性是:政党是社会的工具,社会是政党的目的;功能定位是:社会孕育政党,社会决定政党,政党领导社会,政党服务于社会;实践机制是:通过党内民主,推动党际民主,带动国家民主,发展人民民主;评价标准是: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推进了民主,改善了民生,保障了民利。牢牢把握党联系群众制度的根本目的,大力提高党带领人民群众做好满足民需、开启民智、保障民权、强健民体、优化环境等各项民生工作的制度化能力。深入理解党联系群众制度的发展机制,在深刻认识党联系群众制度的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途径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党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树立牢固的制度信仰和正确的制度理念,细化具体制度内容。切实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发展完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完善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及社会民主等具体制度,发展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王韶兴)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2日 06:54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