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顶梁柱”上顶梁还须下接地

——从寿阳治理乡镇干部“走读”看服务型乡镇建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

  乡镇干部作为“顶梁柱”,上顶梁、下接地,处于为民服务的最前沿。然而由于交通、信息条件改善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乡镇干部住到城里去了,有些人上班晚来,下班早走,做群众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被群众称之为“走读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提出在乡镇一级干部作风改进上,首先要解决好部分干部“走读”的问题。

  信息渠道越多,越要防止漠视民生;通信手段越发达,越要防止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在全省各地狠刹乡镇干部“走读风”中,晋中市寿阳县通过在14个乡镇全面推行集中办事、集中办公、改善生活条件的“两集中一改善”模式,不但让乡镇干部“安营扎寨”,乡镇职能也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精彩转身”。寿阳县在乡镇机关工作运行机制方面的探索实践,对各地搞好服务型乡镇建设无疑具有启示借鉴作用。

  干部走读,走坏了形象走丢了民情,走失了责任

  “过去公车、私车都不多,家在外地的干部工作日都住在乡镇。除了经常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忙工作,大家还经常一大早或晚上走村入户,找村干部、村民做工作。”7月16日,在乡镇工作了32年的寿阳县宗艾镇会计周福宾,回忆起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岁月,眼中写满自豪。他不无遗憾地说,不知从何时起,乡镇干部开始热衷“走读”。

  2003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农业税费改革,无疑为乡镇干部松了绑,乡镇干部来源日益外地化以及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也为干部“走读”提供了直接动力和物质保障。但是,农民群众特殊的作息规律没有变,使得许多农村工作必须在晚上完成,干部晚上不在乡镇,需要走村入户的工作就很难开展。

  省委组织部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走读”现象在乡镇一级比较普遍。干部的心思没有完全集中在工作上,往往是上级有任务时到村里走一圈,召集几个村干部说一说、讲一讲,就急匆匆开车回家了。结果农村后备干部无人操心,农民的实用专业技术培训没人管。

  此外,我省有2/3的地区是山区,村镇布局分散,群众办事来回跑几十里是一个普遍现象,加之乡镇便民服务制度不完善,农民群众在乡镇机关找不到人、办不成事的现象普遍存在。采访中,壶关县鹅屋乡一位农村老人办理二代身份证的经历,让记者难以忘怀。老人中午赶到乡派出所办事窗口,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来得这么迟,老人说早上6点就出发了,等办完证往回赶,天色又要黑了。

  晋中市委书记张璞坦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倒逼我们只有在创新乡镇机关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才能真正从以往“七站八所”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解决好干部“走读”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让走读干部“安营扎寨”留人更要留心

  “现在的干部与以往相比好太多了,去了办事都很热情,办事办得不早了镇上还管饭呢!”7月16日,记者在寿阳县宗艾镇便民服务中心采访时,该镇黄家坡村办事群众郑吉庆如是说。这是寿阳县4月底在14个乡镇全面推行 “两集中一改善”模式后所带来的变化。

  “两集中”,即集中办事、集中办公。前者是打破原有“三定”方案的职能划分,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财政、计生、国土等窗口单位统一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管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确保工作日期间所有办事窗口有人值守,授权充分;后者是有效整合乡镇机关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将党政群团、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工作进行整合,实行集中办公,确保面向上级和农村的事项有人代管、正常承办。

  “如果说便民服务中心是服务群众的‘大超市’,那么集中办公区域就是若干个服务群众的‘专营店’。”晋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丁文禄表示,办事群众只要识字,不需要开口问人,就能直接找到办事地点。

  为保障 “两集中”工作顺利推进,寿阳县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全员昼夜值班制度,确保每晚住乡人数保持1/3、每人每年住乡时间不少于125天,并与个人考核、任用、福利直接挂钩。

  制度能够约束人,但不一定能留住心。目前,我省多数乡镇工作生活基础条件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省扶贫办李丽娟今年3月到寿阳县羊头崖乡挂职副书记,尽管做好了吃苦准备,乡镇机关条件之艰苦还是让她大吃一惊——乡里没有澡堂,唯一的旱厕远在乡政府门外四五百米处。李丽娟一到下午就不敢喝水,以免晚上外出如厕。

  为了让干部安心在乡镇工作,寿阳县给每个乡镇追加了20万元经费预算,集中用于“五小”工程建设。即:建好一个食堂、宿舍、澡堂、卫生间、文体活动室,使每名乡镇干部能拥有住宿设施,每天能吃到经济实惠的饭菜,每星期能洗一次热水澡,健身有场所、学习有保障。

  在“两集中一改善”中,宗艾镇正逢机关搬迁改造,发生的变化最大。新入职的乡镇公务员王东一到岗,就被这个园林式机关、宾馆式公寓迷住了。他把照片发给榆社县家乡的父母,家人都替他高兴。

  “由于作息时间规律,几个月下来我胖了10斤。”身材偏瘦的宗艾镇镇长柳宝平对此颇为得意。

  守望一方乡土从和群众同吃一锅饭做起

  7月15日下午6点,寿阳县羊头崖乡党委书记郭丽君驱车前往所包村阔郊村,路不好走,他开了1个小时才到。乡里与中能国电集团达成投资意向,准备在村里的荒山荒坡上建设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预计投资40多亿元。郭丽君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集起来合计这件大事,大伙都很兴奋,讨论得热火朝天。其间,郭丽君还到村民家扒了口饭,并给主人留下5元饭钱。等他返回乡政府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

  留人不是目的,留人更要干事。各地在狠刹乡镇干部“走读风”的同时,着力教育引导乡镇干部在岗守责,比如,应县制定了“夜学、夜议、夜谈、夜访”制度。寿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德刚告诉记者,他们则在乡镇干部中开展了“进百家门、吃百家饭、解百家难”活动,要求每名乡镇干部至少与10家农户建立固定联系,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杠杠”。

  宗艾镇镇长柳宝平联系了沟东村10家农户,翻开他的工作笔记,每户人家的家庭情况、诉求困难,都记得清清楚楚。柳宝平告诉记者,干部与农民结亲交友,还救过人命哩。今年5月,该镇周家垴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发脑出血,包村干部陈红星联系救护车,将病人及时送往15公里外的县医院,老人最终化险为夷。

  群众事务乡镇干部代办制,在寿阳县也蔚然成风。“我所包村的青壮年全都外出务工,留居村民最年轻的72岁。”郭丽君言之恻然。

  郭丽君还“自讨苦吃”,印了一本服务手册,发到全乡农户手中,上面不但有办事项目和流程,还印有30名乡干部的照片和手机号码,方便农民群众“按图索骥”。

  7月15日早晨6点,郭丽君被手机铃声惊醒,脑子还有些发懵。电话是一位76岁的老大爷打来的,反映邻里纠纷的事情。郭丽君邀约他次日上午到乡政府面谈,老人最终满意而归。

  “做群众工作,还是得面对面。”郭丽君意味深长地说,“打电话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吗?”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2日 11:10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