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立足群众夯实稳固之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盛夏时节,从邦杰塘草原到巴松湖畔,从千年秀巴古堡到唐蕃古道上的太昭古城,从广袤的农村到高山牧区,日新月异的工布江达县处处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喜人景象。

  “工布江达县‘强基固本’的稳定模式,目的在于以驻村工作、寺管工作、‘双联户’工作和思想教育引导为抓手,以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为宗旨,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群众收入、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达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目标,最终实现社会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县委书记张朝阳介绍说。

  依法治理敢亮剑

  工布江达县与墨竹工卡等8县相邻,318国道横贯全境,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多。对此,工布江达县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积极搭建新的有效社会管理平台,对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人和事,绝不姑息迁就,绝不回避,敢于亮剑,依法治理。

  今年3月,林芝地区一农牧民运输合作社趁拉林高等级公路在建之机,私自组织人员在工布江达县境内的318国道上非法设卡,对外地运输车辆非法扣车罚款,哄抬高速公路建材运费。工布江达县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案后,重拳出击,对参与非法设卡、非法扣车罚款、哄抬运费情节严重的27人依法分别进行了行政拘留,对参与这起非法设卡、非法扣车罚款、哄抬运费案件的120多人进行了法制教育。此举净化了执法环境,确保拉林高等级公路的顺利建设,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治安秩序的满意度,确保了全县社会秩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广大僧尼感党恩

  在创新寺庙管理工作中,工布江达县以解决寺庙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各方面齐抓共管为保障,以完善寺庙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为抓手,坚持做到“两个引导”,即:引导僧尼切实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自觉爱国爱教、遵规守法、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祈求和平;引导僧尼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定维护者和增进修持、提升修养、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推动者,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新西藏的自觉践行者,从而有力有效促进创建和谐模范寺庙、争当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

  与此同时,该县出台《县级领导联系挂钩寺庙、僧尼、贫困僧尼工作的实施方案》、《寺庙管理委员会考核制度》和《寺庙僧尼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创新寺庙管理与寺庙和谐长效机制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 “六个一”、“九有”、“一覆盖”等利寺惠僧举措。仅2013年,全县就投入资金4507万元,对18座寺庙环境进行整治、对153座僧舍原址进行改造和维修,对9座寺庙的道路进行硬化。各项利寺惠僧举措和政策的落实,增强了寺庙僧尼对党的向心力,促进了宗教和睦。对此,工布江达县的僧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定会牢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恩情,一心向着共产党,永远做爱国爱教、护国利民,严守法律、清净修行,正本清源、正见正行,服务社会、造福信众的僧人,坚决同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作斗争。

  万众一心奔小康

  工布江达县还不断创新“双联户”工作,丰富“双联户”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联户党建”,从而充分发挥农牧区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进一步释放蕴藏在群众中的奔向小康社会的正能量。

  ——在联户平安中,保群众安居。“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工布江达县各联户单位共开展排查矛盾纠纷及苗头503次,参与人数达5970多人,排查出各类邻里纠纷16起,均得到有效化解;各乡镇共排查上报疑难矛盾纠纷8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0%;排查重点人员80人,建立档案80份,落实帮教措施80人。

  ——在联户增收中,创群众乐业。去年以来,工布江达县以“联创联营、联创联享”的方式,制定村(居)增收致富计划62个,提出具体增收致富方法42个,兴办合作组织20个,带动了2100余户、8600多人致富,实现增收200多万元。工布江达县巴河镇邦久村,长期以来收入渠道单一,群众增收困难。“双联户”工作开展后,村“两委”班子积极发动群众试种玉米,并按照联户单位划分,进行分片承包。通过科学管理、精心种植,全村玉米试种获得成功,玉米亩产上千斤,全村增收10多万元,户均增收1800多元。

  ——在联户党建中,树群众新风。在“双联户”工作中,工布江达县提出优先在无职党员、老党员中推选户长。党员担任户长后,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联户单位内主动承担责任、参与管理,不仅使他们成了党建工作的组织者、落实人和监督员,而且成了联户平安和增收的带头人。通过“联户党建”,工布江达县已发展预备党员220名,同时还将一批致富带头人纳入了入党培养对象。巴河镇东玛村村民次仁欧珠,既是一名“双联户长”,又是一名党员。他通过申请扶持资金,办起砖厂,积极带动联户单位和本村群众拓展致富门路,群众又先后开办了2家砖厂,实现转移就业50余人,群众每人每年增收1万多元。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3日 05:35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