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稳步有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发言摘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日前,人民论坛杂志社举办的“《国家治理》周刊创刊启动仪式暨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以“治理现代化与文明的跨越”为主题,来自国内外2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与会研讨。人民日报8月7日选登部分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干部的发言,以期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健全制度 改善治理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同时,国家治理者还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各级干部和公务人员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素质和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深化改革,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决定》提出的任务已分解为300多个专门项目,落实到有关部门,组织调研,制定方案,稳步有效地加以实施。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所以,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切实在所有的改革项目、改革方案、改革内容中体现和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健全制度和改善治理两个方面取得新成果。

  当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的抓手到底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怎样具体有效地推进?现在的路径和办法似乎还不是很清晰。这里从路径上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精心制定各个领域和方面的改革方案,努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央已经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分解为一系列项目,多数正在制定方案。我们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每一个具体方案,对一系列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又要注意从全局着眼,做好各项改革方案的统筹协调工作,搞好顶层设计,以使我们的制度从整体上得到健全和完善,争取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稳步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围绕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做好各项配套工作,如制定工作规则,梳理和处理制度运行中的各种关系,努力形成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运行机制。既加强法治建设,又加强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程序,加强规范,着力形成科学的执政机制,改进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改善党和国家机构的运行状态,提高广大干部的治理能力。认真思考和回答到底为什么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选拔使用而不是遗忘排斥那些人品良好、能力突出、工作踏实、作风正派、政绩显著的干部。鼓励人们干实事,而不是鼓励人们拉关系;鼓励人们说真话,而不是鼓励人们说假话;鼓励人们正派做人,而不是鼓励人们趋炎附势、阿谀逢迎。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

  鼓励基层探索和创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治理和统治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前者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不同层面的治理。所以,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切实做到三者有机统一。稳步有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对西方国家治理应合理扬弃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杰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无疑应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进而少走弯路。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对国外的做法和经验进行甄别研究、合理取舍和扬弃。

  “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给西方国家带来了思想解放的曙光,激励人们逃出封建思想和封建秩序的禁锢,促使人们更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更好地创造财富、享受生活。应该看到,这些理念和价值观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必须看到,以此为指导的西方国家治理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西方式的选票民主并没有给普通民众带来权力阶层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与西方的选票民主有所不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西方的选票民主很难说就优越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过去30多年,中国的经济基础建设得很好,但上层建筑并没有走向西方式的民主,而且运转得很好,这是值得骄傲的成就。所以,吸取西方的经验,不是百分之百按照西方的国家治理方式来做。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实践土壤,有自己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方式,因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虽然西方某些人对这种社会形态并不认同,但它成功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物质基础不断巩固,上层建筑则坚持了中国特色,即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而没有走向西方式的民主。少数“自由派精英”以美国为标准,说美国没有这样,为什么中国可以这样?这个出发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把西方的做法、美国的做法神化了。

  对西方国家治理应合理扬弃的第一个理由是,中国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实践土壤。这决定了我们在吸取西方国家治理经验时,不能完全按照其方式来做。对成功的经验,中国要毫不犹豫地拿来;对那些失败的做法,万万不可重蹈覆辙。中国的政治改革不可走西方民主的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一种成功的民主制度,在最近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使然。中国的今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的选择。如果中国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再持续发展30年,必定能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一个令人骄傲的大国。

  对西方国家治理应合理扬弃的第二个理由是,中国的国家治理难度比西方国家大得多。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大国推进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如理论、信仰、价值观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还不适应,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价值追求与现实选择等诸多矛盾。中国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来自这些矛盾,给中国的国家治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这些是西方国家所不曾经历过的。因而,中国需要正确对待、合理扬弃西方国家治理,清醒认识文化土壤不同、国情不同的事实,既借鉴西方经验,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养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西方国家治理合理扬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最需要做的,首先是加强共同价值观建设。没有共同价值观的民族是目的不明确的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民族,很难意志坚定、齐心协力地推进发展。所以,应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发展的精神动力。其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体系;着力改进党的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改革总目标与三个根本机制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 韩庆祥

  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理解改革总目标,这里着重从社会发展的动力、平衡、调整三个根本机制角度来理解。

  改革总目标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以后,我们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把蛋糕做大,所以,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国际上看,可以借用大卫·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概念来分析,就是发达国家几百年时间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我国要在很短时间完成。这样,发达国家几百年时间逐渐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会在很短时间集中出现。国内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的背景是时空压缩,这两个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做大,从民众角度来讲,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让一切创新能力迸发;从社会角度来讲,就是让一切生产要素都充分释放能量并作出更大贡献;从国家角度来讲,就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我们国家的力量、资源集中到解决主要矛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的蛋糕相对做大了,我国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邓小平同志称为“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现在是初步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即蛋糕相对做大以后大家都想分蛋糕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了表达诉求、矛盾多发、攻坚克难的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美国一个哲学家说过,当一个人为肚子而苦恼的时候,他只有一种苦恼;当肚子的苦恼解决之后,他会面临无穷无尽的苦恼。蛋糕做大以后大家都想分蛋糕,都想表达诉求,如参与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等。当前,民众表达诉求的愿望日趋增强,而且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满足诉求,需要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条件。在客观条件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资源配置也不够合理。在主观条件方面,总体来讲,公民的文明素养还有待提高,比如,不少人多讲民主而不讲法制,多讲自由而不想守纪律,多讲利益而不讲担当,多讲自主而不愿承担责任,多讲权利而不讲义务,多讲索取而不讲奉献,多关注利害而不关注是非,注重表达诉求而不大注重诉求是否合理合法。这样就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如果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绕着矛盾走,结果就是高楼大厦很多、矛盾也堆积成山。这就需要攻坚克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挥好动力、平衡和调整三个根本机制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问题即影响我国发展命运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改革、发展、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总问题、根本问题,这个总问题、根本问题在这个阶段显得更加突出了。发展与动力机制有关,稳定与平衡机制有关,改革说到底是调整机制。这三个机制是我国现代化进入目前阶段面临的总机制或根本机制。一个社会没有动力,就好比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个社会失去平衡,就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既要有动力又要达到和谐,全面深化改革这个调整机制是关键。那么,怎样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怎样发挥好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破解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就是要发挥好这三个机制的作用。

  要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一根本性或命运性问题,发挥好三个根本机制的作用,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必须实现现代化。一是由过去相对注重国家管制走向注重国家法治,注重法治及制度的力量;二是由过去相对注重国家统治走向现代共治,即国家的“法”治、社会的“自”治、公民的“能”治和“德”治。这种共治的治理体系实质上涉及的是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就必须发挥好国家和政府的法治力量、社会的自治力量、公民的能治和德治力量;三是由国家的权力管制走向国家的能治,即靠能力来治理。过去我们主要是靠权力来管制,现在我们要更多发挥政府及其官员的能力,发挥能治的关键作用。

推动“五力”下沉 创新社会治理
黑龙江省大庆市委常委、公安局长 曹力伟

  大庆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庆市既提前面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又较早遇到一般性城市“成长的烦恼”——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有些表现还比较突出。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看,维护大庆的和谐稳定,不仅关系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

  基于这种认识,大庆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变应变的社会治理理念,坚持群众导向、基层导向、问题导向,努力健全人力、物力、财力、权力、注意力“五力”下沉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夯实基层执政基础。从2005年开始,先后启动公安体制改革、社会管理领导体制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扁平化治理方式,纵向减少管理层级,横向整合机构和职责,增强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性保障。同时,通过创新警务工作机制、民生工作机制、社区工作机制,逐步变一元管理为多元治理、变重管控为重服务,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认同感、幸福感。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群众工作作为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努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在政策、制度、方法等设计上适应和满足群众的需要,变过去“下面跟着上面干”为“上面围绕下面转、各级围绕群众转”。

  必须增强问题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治理是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加强和完善的。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进而提高执政能力、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敢于突破藩篱,克服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弊端。

  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必然要求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足功夫。体制改革往往“伤筋动骨”,既需要认准大方向,又需要胆识和勇气。配套机制建设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凸显体制优势、解决后续问题都十分关键。我们坚持改体制与建机制同步,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和谐顺畅的社会关系协调体系、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动员体系和防控有力的社会安全体系,以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社会治理立体化、科学化、常态化,以此确保创新社会治理探索“蹄疾步稳”。

探索山区建设和治理路径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谢修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需要国家层面治理体系建构和治理能力提升,又需要省、市、县乃至乡镇等各级从多方面进行治理探索和能力提升。其中,如何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向来是地方建设和治理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厉庄产业园”)的建设和治理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厉庄产业园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地区,是革命老区,上世纪80年代还全部是荒山秃岭。村民自发进行土地平整,当时的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山区开发、水土治理当作“向山区进军要效益”的第一抓手。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化配套、打造产业、突出效益、擦亮品牌”的山区治理思路,经过近30年的努力,厉庄生态农业建设和山区治理取得了可喜进展,厉庄产业园的山区建设和治理创新初见成效。

  创新机制,不唱独角戏。山区建设和治理首先要夯实生产生活基础,实施改土、治水、植树、修路、办电等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如果只是政府唱独角戏那就不是治理,治理要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厉庄产业园积极引导山区土地向规模基地聚集,推出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政府扶持引导、社会主动投入、大户积极参与的开发机制。在资金投入上,形成“项目资金搭台、支农资金引导、‘三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项目运行上,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有效化解了主体不明、投资不足、管理不到位、效益难发挥等难题。

  科技兴农,开拓致富路。山区建设和治理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各个部门的力量,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富有特色的林果业、种养业以及相关加工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广阔空间和领域,进而全面推进山区农村小康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厉庄产业园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新品种引进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型农民培育带动、示范园区建设辐射等工作,建立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打造特色,提升竞争力。做好山区建设和治理这篇文章,必须注重培育带动力强、影响面广的特色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山区综合开发水平,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点的产业发展路子。厉庄产业园充分利用丘陵山区资源比较优势,全力打造大樱桃、猕猴桃、蓝莓等特色产业,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使特色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深加工水平,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开发综合效益和山区发展竞争力。

  发展旅游,带动产业升级。山区建设和治理应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进行生态产业总体设计,合理安排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村镇。厉庄旅游资源丰富,景观众多。近年来,厉庄产业园发挥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势,依托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家乐和生态观光农业,创建集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村,做大做强特色水果乡村旅游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大樱桃之乡、国家级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4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等称号。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7日 04:1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