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废墟上 党旗高扬分外红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共产党员群像速写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8月8日晚,以第38集团军某工兵团为主体组建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为队员苏芯、郭江伟组织火线入党仪式。宋 鹏摄

  历史不会忘记——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山崩、地裂,屋塌、路陷,600余人遇难,70余万人受灾,灾区人民陷于困境绝地。

  鲁甸不会忘记——

  危急关头,死生时刻。万余名人民子弟兵紧急驰援,3000余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以坚如磐石的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钢铁般的意志,不怕艰难,勇敢向前,排难除险,拯救生命,在废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用行动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时代壮歌。

  冒险运送炸药,身悬绝壁钻孔——

  生死关头,党员铁骨铮铮

  水位不断上涨,牛栏江堰塞湖下游群众生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堰塞体排险处置刻不容缓!

  8月5日,抗震救灾指挥部把运送炸药的任务交给武警某团。此时,道路严重损坏,运送炸药的危险可想而知。

  “我在前面开路!” 团政委向荣贵带领由25名党员组织的运送突击队立即行动。当队伍行至距炸药搬运点还有2公里时,山路已经被泥石流完全冲毁,前方无路可走。

  在武警水电部队协助下,官兵们用一根50米长的绳子在断路两端搭建起一个临时过道,官兵需要一手抓牢绳子、一手扒住断壁,双脚紧贴山石才能通过,稍有闪失就可能坠下悬崖。向荣贵二话没说,第一个示范通过断崖。

  炸药由冲锋舟送来后,需要人工扛到爆炸点。向荣贵又是第一个扛起炸药,爬上50米的坝体,送到第一个起爆点。25名党员一人一箱,全跟着向荣贵向上爬。80余箱炸药,全由党员一箱一箱扛到起爆点。

  事后,有人担心地问向荣贵:“在那么陡的地方扛炸药,出了事咋办?”向荣贵平静地说:“对今天的共产党员来说,生死考验不常有,可一旦来临,我们都要经得起考验!”

  云南鲁甸地处乌蒙山脉,地形复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多,抗震救灾面临的险情、考验多。危急关头,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党员们都叫响“我开路!”“我先上!”“看我的!”

  第二炮兵某基地负责抢通灾区35公里的生命通道。损毁路段常常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基地工程处处长、有着近20年党龄的陆飒军,每次都站在最险处指挥,一干就是36小时,好几次因土石松动,差点摔落山下。

  在堰塞湖道路抢通中,武警水电某支队三中队党员、中士张清锚第一个站出来,毫无畏惧地系好安全带、拴好安全绳,冒着生命危险在深达300多米的悬崖边上,进行打锚钻孔作业。他连续奋战25个小时,和战友一道抢通红石岩堰塞湖的唯一陆上通道。

  88岁的熊正芬老人在倒塌的楼房内被困50多个小时,生命垂危。打通两层水泥板后,余震频发,房间随时可能再次坍塌。共产党员李嘉磊、宋毅临危不惧,一个钻到水泥板下,一个守在出口,一个托,一个拉,成功把老人救离险境。

  徒步挺进灾区,夜以继日坚守——

  险难面前,党员本色显现

  余震,落石,暴雨……

  8月4日,从巧家县包谷垴乡通往重灾区红石岩村的道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武警某师参谋长张建武面无惧色、态度坚决:“村里有等待救援的乡亲,部队就是爬也要爬到红石岩!”

  张建武带党员突击队在前探路,其余官兵随后跟进。徒步走出10公里泥泞山路,又翻越10公里山崖。当他们12时30分抵达红石岩村,一个个都跟泥人似的。他们成为第一支到达这个村的救援分队。

  道路中断、余震频发、生病受伤……抗震救灾,不可预见的障碍很多,救援面临极大困难。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无惧色,拼搏、拼搏、再拼搏,坚持、坚持、再坚持。他们誓言:只要人民需要,再难也要前进,再苦也不退缩!

  晕倒爬起来再干。8月7日,武警8750部队某营副营长张炳带领78名官兵为包谷垴乡红石岩村运送帐篷。行至半山腰时,发现一位老人晕倒在路边。张炳随即带领6名战士制作简易担架,将老人抬到就近医疗救护点。连日山间跋涉、搬运物资,加上刚刚抬运老人,当张炳再次向红石岩村进发时,他眼前一黑,晕倒在地,70多斤重的帐篷砸在了头上。战友们紧急施救,20多分钟后,张炳苏醒过来。简单休息后,这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又毅然扛着帐篷上路。

  遇险不下火线。8月3日21时30分,第14集团军副军长兼参谋长邓志平,带队长途奔袭300多公里抵达鲁甸县。在向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徒步前进时,不时有山上滚下的小石块打在身上。他不顾危险组织大家安全通过,第一时间勘察灾情,指挥部队展开救灾,被群众称为“铁脚板”。

  有疾病咬牙克服。成都军区某炮兵团指导员王毅抵达灾区后,因紫外线过敏,浑身上下起了小疙瘩,瘙痒不止,不得不在脖子上围个毛巾,随时擦一擦。

  在灾区采访,记者常常被共产党员身上为灾区人民甘愿奉献、自觉坚守的精神而感动。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参谋长左建军到达灾区忙着运送、分发救灾物资,一连3天吃住在车上;武警昭通市支队政委郑文春平均每天休息不到3小时,短短几天,脸晒黑了,人见瘦了;解放军第523医院院长郝杰,带着医疗队进村入户巡诊、搜救伤员,救治了15名重伤员和30名轻伤员……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站在人民子弟兵序列的共产党员,把对人民的爱洒向鲁甸灾区的每一个角落。

  失亲强忍悲痛,抢险不顾家门——

  大局当前,党员大爱深沉

  两次因劳累晕倒,两次醒后又继续投入救援。上等兵余才皓虽然是一位预备党员,可这位90后的小伙子心中很清楚什么事轻、什么事重。

  余才皓的家地处鲁甸县龙头山镇,是此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震发生后,余才皓家中的6间房屋全部倒塌,奶奶、表嫂、侄女在地震中遇难,母亲受重伤,被送进鲁甸县人民医院救治。

  悲痛可想而知。这位22岁的预备党员悄悄地把悲痛埋在心里,一连几天与战友一起搜救群众、抢运物资、搭建帐篷,两次因劳累而晕倒。团领导计划让余才皓留在医院照顾母亲,等母亲康复后再归队。余才皓毫不犹豫地说:“我家虽然受了灾,灾区还有更多的群众受了灾。我是一名战士,我必须回到救灾一线!”

  在小家与大家的取舍间,第二炮兵某基地党员、上士贺兆华同样选择了大家。8月3日,地震发生时,贺兆华正在宜宾度假,家在云南省水福县的他立刻乘车返家。到达县城后,他没回家,径直到人武部找到政委张洪富,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当晚,随人武部抗震救援分队一起赶到灾区。

  在营盘村营厂坡社区抢险中,贺兆华带着4名民兵,挨家挨户搜寻幸存者。他发现一位小女孩还有微弱呼吸,当过卫生员的他立刻用布蒙好孩子的眼睛,用矿泉水清洗小女孩的鼻腔、口腔,及时把她送到山下医疗点。

  贺兆华有一位3岁的小女儿。因为他平时很少回家,女儿几乎不认识他这个爸爸。妻子电话里埋怨他说:“你也不先回家与女儿见个面,就着急去抗震。” 贺兆华说:“救人如救火。灾区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亟待救援,我回去晚几天,女儿会原谅我的!”

  据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统计,有40余名家在灾区、家中受灾的官兵,正全力投入抗震之中,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是党员。

  8月7日,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12名抗震救灾勇士火线入党。救灾现场,他们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有灾区群众说,像贺兆华、余才皓这样的共产党员的确很普通,普通得离开抢救一线时,可能很难再记得他们;但是像他们这样奋战在震区的普通共产党员很崇高,崇高得需要仰视才能感悟他们的精神境界。

  敬礼!奋战在一线的共产党员!

  延伸阅读:

  有一面旗帜将我们召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参与抗震救灾纪实

点击此处进入专题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9日 07:40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