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

微信扫一扫 ×

  8月3日16时34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是2000年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加之地震波及范围广、震区人口稠密、多数房屋抗震性能差,导致人员伤亡惨重。救援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方面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震后7天来,举国动员,上演了一场场生死大营救。目前灾区大部分地方的交通、通信、电力、供水基本恢复正常,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天,各界群众举行仪式哀悼遇难同胞。

  今天,云南省举行仪式,深切哀悼“8·03”鲁甸6.5级地震遇难同胞。全省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致哀。

  地震发生后,广大军民同灾难展开了殊死搏斗,显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8月3日,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与此同时,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整个应急救援系统迅速高效地运转起来。

  震后10分钟,云南省武警总队官兵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

  地震发生一个多小时,救援队即赶到了现场。震后3个半小时,100名国家地震局工作队队员飞赴灾区,国家救援队100名队员到达震中龙头山镇展开救援。

  30多个小时内,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队22名专家也第一时间抵达灾区。通讯、电力、道路抢修人员星夜兼程抢险救灾。抗震救灾“多兵种”的集成作战全面展开。

  8月3日,消防人员在鲁甸县龙头山镇一废墟下救出一名儿童。

  88岁老人熊正芬在坚持50小时后被救出。

  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救援人员仍然没有放弃搜救生命的希望。

  4日午后,年轻的边防武警战士谢樵,为搜寻失踪受灾群众,在泅渡堰塞湖时被巨浪卷进漩涡。8日上午,战友在堰塞湖面上找到了谢樵的遗体。

  灾难中,共产党人成了群众的主心骨。鲁甸县、巧家县迅速发动基层党组织2584个、党员22136人,投入抗灾一线;及时组织灾情排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灾区设立起125个集中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22.97万人。大批救灾物资通过铁路、公路、空中通道迅速运往灾区。各级医疗点也迅速建立起来。

  为全力保障灾区生命通道畅通,公安部会同云南省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对通往灾区道路实施交通管制,疏导车辆,大大提升了抢险救援的速度。

  在鲁甸抗震救灾中,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呈现出比以前更成熟的救援流程和更完善的协同模式。

  调运物资的速度更加快捷,是这次抗震救灾又一大特点。地震后10分钟,云南省民政厅向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发出调拨指令,仅仅几小时,食品、帐篷甚至4G通信网络就已送到了灾区。

  震后第二天,民政部向云南调拨3万多顶帐篷,1万床棉被,6万件棉大衣等中央救灾储备物资。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云南应急救灾综合补助资金6亿元,随后几天又追加安排16亿元。

  先进的技术装备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省军区运用无人机,对灾区全貌及救援实况进行俯瞰拍摄,为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首次大范围搭建抗震救灾信息化指挥系统,使救援力量调度更加精准有序;野战净水车、应急通信车等装备的应用,全面快速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活。

  8月7日,《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发布,比以往几次地震都要快,为救援安置工作及时提供了科学依据。

  凭借着快速高效和专业有序,救灾工作已经取得多项重大进展。震后第五天,云南电网因灾停运的电力线路全部恢复。震后第六天,重灾区龙头山镇的11个行政村,实现救灾物资发放全覆盖;卫生防疫涵盖重灾区所有行政村和安置点;地震形成的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方案确定。震后第七天,灾区近23万人的应急保障供水目标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都已恢复道路连通。

  7个昼夜的奋战,见证了中国力量。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在一次次与灾难的抗争中,我国的应急救灾体系日趋完善,彰显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灾区群众不等不靠,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自强与坚韧;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更让世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目前,抗震救灾正由应急阶段向常态化阶段转变。坚持就是力量,让我们继续加油,用爱与担当帮助灾区群众尽快重建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0日 21:35      来源:央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