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人计划”专家马永生:在油气勘探路上实现“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马永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取得南方海相油气复杂成藏规律性认识,提出勘探理论和方法的重大创新,发现了建国50年以来久攻不下的海相大气田——普光气田,为川气东送工程和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名),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和“李四光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理论研究与勘探的探索者,他是我国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20多年来,他和他的“老伙伴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用心血钻研理论,用脚步丈量大地,奔走在油气勘探路上。他,就是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马永生。

  马永生出身贫寒,从小养成了一股劲儿拼到底的坚强性格。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儿,他从1980年到1990年一口气完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成为那个年代国内培养的为数不多的博士。也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儿,他突破前人已有的“定论”,在勘探理论和地质认识上都有所创新。

  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是旁人对马永生的一致评价。从上世纪50年代起,几代石油人就一直在四川盆地找油找气,开始了大气田的勘探工作,但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这一地区也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海相油气勘探的“禁区”。1999年5月,马永生被任命为中石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前人多年勘探的一无所获和同行专家们劝他放弃的声音并没有浇灭马永生的“海相”突破梦。他迎难而上,带领他的勘探团队,进行新一轮的南方海相勘探攻坚。

  要想在“禁区”取得突破,必须勇于突破已有的“定论”,在勘探理论和地质认识上有所创新。马永生和他的伙伴们从最基础的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工作做起,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考察和勘探测量,确立了把传统构造控藏勘探思路调整到构造——岩性控藏的勘探新思路,并跳出了“沿长轴、占高点、打扭曲”的勘探部署,采取不打“高点”打“低点”的模式。这一勘探思路之大胆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2001年8月,马永生提出了普光气田的发现井——普光1井部署方案。当年11月,普光1井开钻,2003年5月到达了5700米的设计目的层,终于发现了期盼已久的巨厚的天然气层。随后,马永生又提出了普光气田整体部署方案,共部署并组织实施探井29口,勘探成功率高达93%。截至今年1月底,普光气田共为国家提供350多亿方天然气。

  “尊重前人,但绝不盲从前人”,是马永生在勘探路上一直践行的信条。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是他20多年勘探路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自信和坚持源于他的脚踏实地和勇于创新。“科学讲究实事求是,一个成熟的勘探家,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思维方式上更不能循规蹈矩,要有敢于挑战前人的创新精神。”马永生如是说。

  “搞科研不是单打独斗,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完不成的。我们所有成果都是在前辈及同行专家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不论是面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荣誉和奖励,还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马永生总是保持低调谦虚的态度。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时需要签字保证3年内不离开中国,马永生不假思索地表示:“没有国家和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我的祖国!”

  “建设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我们勘探人每天都在做梦,希望能为国家找出更多的油气资源。”一系列成绩和荣誉的获得,并没有让他停下探索的脚步。现在,在不断钻研他钟爱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理论的同时,马永生又带领他的团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非常规、地热能等前沿领域,继续在油气勘探道路上阔步前进。“为国家找油找气是我永远的梦想。”马永生说。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3日 11:0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