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天津结对帮扶困难村结出干群真感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天津结对帮扶困难村结出干群真感情
手牵手帮 心贴心扶

  “市委派来帮扶组,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定计划逐项办,村民期盼立即干。健身广场重扩建,增加器材把身练。公厕翻盖美环境,粪便不存水冲净。垃圾污水不乱倒,环洁人员日日扫。上下水道明暗铺,饮水安全排水通……”

  在天津静海县薛家庄村,村民们传唱着86岁老人薛盛山自编的顺口溜,述说着帮扶工作组给原本贫困的小村带来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2013年7月14日,天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刚刚开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轻车简从,来到薛家庄村。至今,村支书朱德连仍清晰地记得,孙春兰看望困难户后,语重心长地说,作为党员干部,最需要记挂的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同步赶上来的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群众。

  2013年8月初,经天津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2013年开始用4年时间,在全市开展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市和区县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3836名干部,扛起铺盖卷,自带炊具,总计进驻1344个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一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49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38个,引进投资项目107个,招商引资总额达4.16亿元,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4435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6802件。

  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副处长靳立东,刚到滨海新区汉沽街大马杓沽村、芦后村开展帮扶工作时,入户走访常吃“闭门羹”;村民对帮扶组持怀疑和抵触心理,认为不过就是搞形式。

  “身融”莫如“心融”。靳立东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帮村民干农活、拉家常,与村民拉近关系。一次大马杓沽村的一位大叔采摘葡萄缺少帮手,靳立东用一天时间帮助采摘、装箱、运输,中午与村民在地头一同啃凉馒头就大葱充饥。慢慢地这件事在村子里传开,村民们对帮扶组开始“另眼相看”了……

  “没想到,机关里舞文弄墨的书生,干起活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嘛。”听到村民这句夸奖,靳立东心里比什么都受用……

  “对群众用真心、讲真意、动真情、说真话、办实事,他们才能把我们也当作亲人,才能把本村最真实的情况告诉给我们,我们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也是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驻滨海新区八堡村工作组组长王艳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里有名退伍战士叫刘腾跃,生活在单亲家庭,加上退役后一直没有工作,种种挫折使他产生了悲观情绪。王艳立主动找上门,积极做好安抚工作,为他在滨海客运站联系了一份稳定工作。

  在全市开展的“万名党员联万户”活动中,10.1万名党员干部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等帮扶方式,与8.8万余困难户确立联系服务关系,定期入户走访,解决问题。

  困难村面临的难事有“面儿”上的,也有“根儿”上的。帮扶工作首先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重点解决帮扶村群众吃水、用电、住房、行路、看病等一批老大难问题。然后,通过强化“造血”功能,做实“里子”活儿,重点实施“一村一策”,扶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现每个村庄都有支柱产业、每户都有致富项目的目标,建立项目带动、产业致富、收入稳增的长效机制。

  一年来,各帮扶村累计引进农业优势新品种317项,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323项;有158个困难村形成特色主导产业,81个村实现“一村一业”;共帮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5个,355个村实现“一村一社”。帮扶工作组协调落实农民融资贷款5515万元,1945名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扶困先扶志向,帮困先强班子。帮扶工作还通过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调动村民的精气神;通过义务宣讲、举办专题培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88个,选强配齐班子成员,让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3日 02:5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