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湖北荆门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荆门市始终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立足“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特色更明、效果更好”定位,强化学习教育,严肃查摆整治“四风”,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自查反思,立行立改,彰显实效。

  截至目前,荆门市共梳理汇总群众反映的切身利益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99条,逐项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目前已整改到位23项,基本完成35项,正在落实41项。

  讨论:“我离农民有多远”

  为着实缩小“最后一公里”距离,荆门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农业大市特点,开展“我离农民有多远”大讨论。通过深学、细照,查摆出思想、情感、工作上与农民存在生硬的距离。

  中国农谷核心区党工委书记汤旺林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让农谷核心区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违纪违规了,就是人造灾害,农民损失有多大,我离农民就有多远。”市农业局局长邵祖江掏心窝:“农民有大智慧,农民最真诚,农民最勤劳,农民奉献最彻底。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以前未能尊农为师,下乡端起架子难放下,指手划脚较多,遇到农民问三遍还嫌他们笨。”通过开展大讨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率先示范,主动服务农民,贴近农民。

  荆门市委书记万勇今年以来深入走访镇村35个,用脚逐一丈量完荆门行政区域乡村,在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走访调研中针对农民提出的“要结合‘三万’活动,在现有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创新信息采集方法,积极探索区域内村民综合信息网上直报,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性、实效性”的建议,当场协调落实,目前信息传输共享平台已建成并开始运转。

  荆门市委副书记、市长肖菊华到京山县石龙镇调研中根据义和村村民崔杰提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应享受优惠政策”的建议,当即与京山县委负责人研究落实,并指导其丰富了创业规划。市、县两级派驻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的982名局长,将服务“三农”作为本职工作、天大任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今年共承诺组织帮扶村级事项3342项,已落实2426项。

  荆门全市农业系统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种子管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村能源等方面技术专家,面对面解答农民疑问,发布主导品种公告,帮助预判农业旱情及夏收农作物市场行情,免费发放化肥20吨、技术资料50000余份,农技服务从“要我来”转变为“我要来”。

  典型引学缩距离。荆门市挖掘组织“乐当农技120”的退休老干部陈再明、40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在植保一线的“庄稼卫士”陈胜才、“舍小家顾大家”的蔬菜技术能手李涛、积极推广与研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专家潘典进等先模作报告,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感召党员干部自觉缩小与农民的差距。

  破冰:“农民需要我做什么”

  针对农业发展之需破冰点题,荆门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反思“农民需要我做什么”,着实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

  根据中国农谷、大柴湖振兴开发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农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农民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期待,以及近5年来持续严重干旱的新挑战,认真反思“农民需要我做什么。”荆门市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走转改”活动,市“四大家”班子成员领题调研,确立荆门发展现代避灾农业的思路,拿出产业发展新招、农民增收新法。今年以来,荆门市坚持以“一抗三保”、“一高三新”、“农资打假”等工作的力度和成效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力度和成效。

  应解干旱之需大调农业结构。围绕旱区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研究提出“抗旱保春播工作方案”,引导落实春季农业结构调整面积40万亩,组织开展干旱地区村级农业结构调整专题培训和农技专家团现场咨询,通过农谷手机报、12316热线、“党员农技直通车”等改善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应解增收之需力推“一高三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结构调整与优化模式同步推进,与主导品种、优质品种推广同步实施,与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步展开,制定实施“一高三新工作实施方案”(高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香稻嘉鱼”、“鱼-鸭-菜”、“猪-沼-油(油菜)”、“马铃薯-玉米-蔬菜”等高效农业模式21种、180万亩;按照“六有”标准(有技术方案、有专人负责、有经费支持、有标识标牌、有完整的记录、有研究报告),市、县两级全力推进水稻斜插法(高光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水稻“籼改粳”试验与示范、油菜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超级稻高效施肥技术集成研究、土地平整农田土壤养分演变机理及培肥技术研究、农业示范园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设施蔬菜栽培新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三新”研究成果应用88项;借助建设“中国农谷”之势,以战略空间和政策诚意,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院校和联想、汇源等知名企业入驻,组建中国农谷国际农科院,设立12个院士工作站;注重培育多种农业服务平台,牵手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实体,引进中农高科产业发展基金,开展惠农创业贷款、农业产业链贷款等试点。荆门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肯定推介,4月,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在荆门召开。

  应解保障之需严执“农资打假”。实施“春雷行动”,目前已组织多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800多人次,车辆1000多台次,检查经销门店5620个次,生产企业185家次,抽检农资产品258批次,受理举报投诉34起,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54起,查获销毁假冒伪劣农资100多吨,确保没有发生“三假产品”坑农害农事件。

  制度:“怎样和农民兄弟一家亲”

  荆门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四风”真查实改,反思“怎样和农民兄弟一家亲”,着实优化“最后一公里”机制。

  “为什么农家的床躺起来不那么舒服了?农民的厕所蹲起来不那么自在了?农家的活干起来不那么顺手了?是不是真正与农民以心换心?是不是真正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从增强农民对党委、政府部门“娘家”的认同感入手,荆门市围绕“四风”问题开展“五问”,深刻反思“怎样和农民兄弟一家亲”。

  为深挖“四风”问题根源,荆门市委常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带头进农村社区征求意见和建议:走下去“听”,深入“五个一”联系点面对面征求农民代表、新型经营主体代表、农村干部和农技员意见;坐下来“谈”,召开市老干部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农民代表、委员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找上门“请”,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涉农部门发送征求意见函,对几个主要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上门请教;挂上网“查”,在荆门门户网站开通网上意见箱,征求网民意见和建议;暗访组“纠”,由纪检监察部门和市效能办牵头组成暗访小组,深入农村市场和湾组农户,开展涉农行政执法和惠农政策落实明查暗访,深入推进“效能风暴”,坚决纠正和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特别征求网民、农村“三留守”群体、农民工、社会困难群体、重点上访人员及非公经济组织职工等六类群体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到对市委常委班子和常委个人“四风”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的意见、建议3类229条。

  针对问题,荆门市委常委会认真履行“双主体”责任,从“增强五个高度自觉”方面拿出措施,逐一整改,即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高度自觉,夯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基础;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自觉,畅通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高度自觉,用实实在在的新成果回应群众期盼;增强转作风抓整改的高度自觉,以立行立改的实效取信于民;增强建章立制管长远的高度自觉,为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提供制度保证。尤其针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联系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即知即改,立言立行:制发了《关于进一步严肃农村工作纪律的通知》,作出了“十个严禁”的规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制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管理的通知》;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制发了《关于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和服务,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性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机制(每名市委常委每年深入基层和一线调研时间不少于60天,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10天,撰写2篇以上有思想深度、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并用以推动实际工作),建立机关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三到三靠”(到基层去靠近群众,到窗口去靠近社会,到园区去靠近市场)的长效机制,制发了《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解决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实施意见》;改进党政机关管理,完善了机关考勤管理系统、干部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和涉农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办法等等。

  目前,荆门全市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进村入户更勤了、应酬更少了、接待更简了;党员干部思想更求实、工作更务实、作风更扎实,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收到了干部提神、质量提升、效率提高的效果。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3日 16:5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