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最好的考官是群众——总参陆航部某飞行训练基地党委模范践行群众路线的故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铸兵魂:一句誓言就是一声号令;担兵责:一个岗位就是一个战位;解兵难:一次解难就是一次冲锋;凝兵心:一份关爱就是一种力量……”正当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之际,一本以总参陆航部陆航学院飞行训练基地一线官兵为蓝本,反映“陆航人”精神风貌的小册子——《读兵》,在总参直属部队中广为流传。

  这个基地组建15年来,为全军和武警部队培养输送直升机飞行员2000多名,被誉为“飞行战斗员的摇篮”,所辖飞行训练团连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带兵带士气,强军强精神。初秋时节,记者踏访基地,耳闻目睹中真切感到,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重大问题,坚持用身教的力量引领官兵,用真诚的态度学习官兵,用深情的关怀温暖官兵,进一步凝聚起强军兴军的强大力量。

  以兵为镜: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一天不见兵,心里闷得慌。

  8月中旬,走进刚刚乔迁新址的基地机关营区,记者颇为困惑:偌大一个“新家”,怎么没见到几个领导在位呢?原来,基地领导除留守值班者之外,一有功夫全都沉到基层跟班带飞去了。

  在这个基地,常委以普通一兵身份在基层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已成为一种常态,两个数据就是最好的印证:去年,班子成员聚齐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9名常委下基层跟班训练、蹲点调研人均达231天。

  “领导作风怎么样,最严的考官是群众。”基地政委王鲁善就此解释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光是为了决策科学,也是为了永葆普通一兵本色。接着,他讲述了自己走马上任基地政委时的“第一次感动”。

  2011年7月,王鲁善上任后第一次跟班训练,烈日烘烤下的跑道地表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自己站在那里片刻便大汗淋漓,可战士们都围在战机旁一丝不苟地紧张作业。此情此景,令他心头一震:常照镜子衣冠正,一线士兵不就是最生动直观的大镜子吗?此后,王鲁善风里来雨里去,坚持跟班训练、当兵蹲连等制度雷打不动。

  在驻晋南某飞行训练团,记者见到了基地司令员杨雪雨,飞行服上油污斑驳,就像刚钻出飞机肚子的一位机务老兵。20多年来,杨雪雨和妻子一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听说记者要采访自己,杨雪雨赶忙摆手说:“还是多写写我们的战士吧,他们才是基地建设的真正功臣,是强军路上的生力军。”随后,他如数家珍般说起一连串“身边星”的感人故事。

  “只要组织让我干下去,我情愿擦一辈子飞机。”说这话的是空中机械师陈爱明。陈爱明入伍后在机务岗位上兢兢业业,曾荣立二等功,可惜因超龄没能如愿提干。当驻扎深山沟的兄弟部队急需机务骨干时,他主动报名从驻城市部队调了过去。

  “军人不分一线二线。”某团军需股生产中心班长杨卫国,当兵15年换了多个岗位。到炊事班工作,他蒸出的“杨家馒头”成为知名品牌;新成立农牧场,他又被抽调去负责生产,照样干得有声有色。杨卫国说得好:“飞机场、农牧场,都是强军战场;飞行员、饲养员,都是党的战斗员!”

  “看看他们的精神境界,听听他们的内心独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个人的进退走留分心走神呢?”讲到动情处,杨雪雨的眼圈有些湿润。

  以兵为师:把大家的智慧化作一盆火

  近年来,随着陆航兵种转型建设加快,部队对实战型飞行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基地担负的飞行训练任务迅速增长,装备欠缺、机场承训员额有限等现实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基地党委深入一线问计于兵,一次次尝到了“以兵为师、集思广益”的甜头。

  一次调研中,有名飞行教员向杨雪雨提出,装备的耐受性能强于人员,可根据科学论证测算出人员轮休与直升机维护保养的时间差,以此确定直升机一个维护周期内人员循环训练的场次数,这样既能保证飞行人员得到充分休息,又能保证完成训练任务。

  一个教员的思想火花,引发基地组训模式的大变革。经过上下多番讨论,“三三制”“一场多点、一域多用”等新的组训模式,“双航线训练”等30余套教法训法和“岗位互助”等保障法应运而生,大幅提高了训练效益,也点燃了官兵实现自身价值的激情。

  “实践丰富多彩,群众智慧无穷。训练场是投身强军实践的主战场,也是检验领导机关作风的大考场。”基地参谋长孙武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基地训练时间增加了4倍,承训员额更是猛增了10倍,基地集思广益科学组训,不仅确保了毕业学员部队接收率保持100%,还创造了单月完成2000多个小时训练指标的陆航部队纪录。

  “明师讲堂”是该基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的特色品牌活动之一。从“名师讲堂”到“明师讲堂”,虽一字之差,却折射出基地党委根深蒂固的一种理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这里,只要能把某个领域某项工作学深研透,是该领域真正的明白人,就有资格登台授课。只要提出的意见建议切实管用,就能进入决策,应用于训练实践。

  年初以来,全基地上下累计举办各种规模层次的“明师讲堂”60多场次,吸纳官兵“金点子”百余条,集纳兵智破解了一批制约单位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

  以兵为念:聚起干事业的精气神

  组建没有窝,起步就爬坡。

  当年,上百号人的基地机关在羊圈改造的旧营房里一呆就是15年。“孤孤零零几间屋,没有营门没有路;一个房间一个部,娱乐活动靠散步;十名官兵混合住,睡的全是上下铺……”

  然而,当记者穿梭在所属各团采访时,却一次次被呈现在眼前的景象所感染:每个营区都充满现代化气息,宿舍里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教学中心还配备了飞行训练模拟器、各类信息化教辅设备。

  “再穷不能穷基层,再苦不能苦战士。”基地政治部主任范文介绍说,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基地党委把有限的经费投向基层,投在战斗力建设的刀刃上。仅去年以来,他们改建飞行讲评室、装备培训中心等训练设施,为基层办理配发食品安全检测仪、俱乐部音响设备等69件实事。

  据统计,近年来基地党委共拿出29.1万元,救助了54名家境困难官兵和烈士遗属,先后为275名官兵家属办理社会保险、随军调动,为9名官兵解决家庭涉法问题。

  从兄弟单位转隶到基地的士兵老吴,因患急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滞留部队多年。基地领导多方联系医院为他治病,还3次派人到他老家落实政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老吴主动要求尽快移交地方。就这样,长期滞留部队的8名退休干部和7名伤残士兵全部顺利移交,转业干部离队报到率连续13年达100%。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4日 07:27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