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官不易”恰应“为官有为”

中共山东省滨州市委书记 张光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干部监管、提倡厉行节约、规范公务接待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得到了全国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评价。但是,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叹。他们说,“啥都不干,难找缺陷;只要不干事,就会不出事……”等等。

  之所以会有这些感叹,笔者认为,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做人做官做事、立身执政用权的关系,认不清“为官不易”与“为官有为”的辩证关系和精神实质。为“官”者,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之所以不易,恰在其有为。“不易”在其责任、担当;“有为”在其作为、贡献。只有牢记不易,才能践行有为。所以,两者的关系互不矛盾,应当相与为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永做人民公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天职。“为官不易”导致“为官不为”的议论,看似是制度规定过密、过严、过紧的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名领导干部的内在修为与组织需要、人民期待是否一致,外在“他律”和内心“自律”是否一致,个人期望与工作本质是否一致。为此,领导干部只有打好自身立身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才能做到“为官有为”。

  领导干部如何做官: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归类评价的记载。好官的标准是什么?西汉时,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三国时,司马懿提出的“清、慎、勤”成为好官标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尽管封建社会的好官,有其勤政廉洁、奉公执法的一面,也为人民做过不少好事,但是,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存在质的区别。他们是统治人民群众的官僚老爷,而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我们的建设依靠干部,干部决定一切”。好的干部标准是什么呢?他提出“又红又专”的标准: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要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党而工作;还要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实现了政策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干部标准又有了新的要求。邓小平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强调要按照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干部。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持续推进,尤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干部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成为干部新标准,注重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好干部的类型不一样,群众对好干部的评价角度也不一样。但是,好干部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这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已经明确,但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关键在于如何达到并践行标准。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条件、是基础,关键还在于干部个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个人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掌握执政权力,拥有执政资源,还能不能保持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本色?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了考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热衷“四风”,失去了群众信任,甚至陷入腐败堕落,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人生如桥、理念如柱、纪律如索。应自觉地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一座标杆,见贤思齐,反复比较,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才能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素质能力、改善作风形象,做一名合格的好党员、好干部。

  领导干部如何做事:既要有畏,更要有为

  “为官不易”是历史所趋、党性使然、执政本义。所谓“不易”,前提是懂得敬畏。如同敬畏自然,人类才能得以生存;敬畏真理,社会才会发展进步;敬畏人民,执政基础才能巩固;敬畏权力,才能利为民所谋。面对社会转型期、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种矛盾的难度确实很大,给领导干部如何正确作为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影响,因此,要妥善处理、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决策长远、科学发展,夯实“为官有为”的工作基础。有人说,规矩多了、约束多了,就会影响官员作为,继而影响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建设、反对“四风”,根本目的是要推动科学发展。今天的发展,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应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大迹无形,小迹有痕”,正确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优劣长短和利弊得失,以做打基础的工作为乐,以当好铺路石为荣,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这些工作,显然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已行不通,而对新政策知识又一知半解,不愿虚心学习,工作就难有作为。这种怕学习、怕创新、怕担当的思想观念,恰是“四风”作祟。故意拿发展“说事”,借口规矩约束影响发展,灵魂深处是不想转变作风。

  科学考核、奖优罚劣,树立“为官有为”的明确导向。一些干部奉行“为官不为”观点,与缺乏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有密切关系。只有建立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有为有位、无为无位”的提拔、问责制度,多方式、多层面、多视角考核干部的工作作为,才能让群众公认、素质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对于不思干事、推诿扯皮、庸懒散差的干部,要通过政策规定、组织手段坚决进行调整。对于贪污腐败的“问题干部”,要依法惩治。鼓励干部大胆干事,从制度设计上建立起“为官敢为、为官乐为”的政策机制,与蛮干乱为划出明确界线,制定出一系列合法合规合理的考评制度,让敢担当、办实事的干部打消顾虑、轻装上阵,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工作局面。

  弃官本位、树民本位,梳理“为官有为”的人生哲学。做官为什么?有什么样的目的,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官本位往往表现为贪财求名。贪本位者,千里来做官、只为财和权;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为官一任,贪腐一方。名本位者,只想官大排场大,看重虚名、热衷形象,造成劳民伤财甚至群体性事件也不顾惜。只有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站在人民的立场,厘清价值观念、人生哲理,才能眼往下看、脚往下走,说群众能听懂的话、做群众能支持的事,成为群众尊重信赖的人。

  上下协力、衔接带动,形成“为官有为”的从政环境。改革的起源和路径往往决定着改革成败,“为官不为”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从上级部门改起,从领导干部做起,才能将官场风气的正能量层层传递下去。让跑部进京者无路、跑官要官者没门,说实话、报实情、办实事、重实效的干部受到上下一致认同。否则,下转上不转、下变上不变,甚至换汤不换药、明禁暗不禁,缺乏上下衔接的浓厚社会氛围,就不能获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信任,让“官员有为”成为一句空话。

  科学决策、稳定连续,健全“为官有为”的长效机制。中国是世界上官员层级最多、队伍最大、素质差别最严重的国家。中央政策方针相对单一,地方情况千差万别、差异很大,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搞“一刀切”往往会造成地方选择性执行的弊端。比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曲解政策、断章取义;软托硬抗、装聋作哑;甚至还有以“土政策”代替中央政策等情况,造成改革的滥觞、梗阻。从这一角度说,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制度规定做到了顶层设计科学、地方差异区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稳定连续,才让有些干部感到“为官不易”,这恰恰是改革执行到位,触及深层利益,收到成效的表现。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5日 00:47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