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勿以“数据”代替群众感受

重庆市合川区委组织部 陶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盘点收官阶段,在梳理总结活动时,一些地方和单位喜欢搞“数字堆砌”,不厌其烦地罗列各类数字;在回应上级检查时,如数家珍地展示各项数据。例如:召开了多少次会议安排部署,深入了多少个镇街征求意见,建立了多少本工作台账,解决了多少件群众反映的事项等。

  数字是衡量工作的工具和尺度,运用得当,反映工作成效会很有说服力。或许正因如此,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造数据、晒数据、玩数据上,用光鲜靓丽的数据来装饰,反而忽略了实实在在地干工作。数据本身是“冰凉”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报账”中数据太多,表面上看似乎证明力强了,但关键还是看群众的真实感受怎么样,不能数据上“热热闹闹”,群众心里“拔凉拔凉”。

  准确实在是数字的生命。评判和衡量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准不仅要有必要的数据支撑,更要有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具体成效,否则不仅可能掩盖诸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更会助长弄虚造假、急功浮躁的形式主义歪风。要防止活动在收官阶段走进闭门造车的“数据季”,就要增强实事求是的主观自觉性,督导组要切实履职,防止以“数据”代替“成效”的形式主义,改变光看材料、只听汇报的官僚作风,多深入“第一现场”,多走进百姓之中,了解核实活动成果的真实性及数据背后的认可度,真正实现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11:3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