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群众路线视角下的民意、民主和民生

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大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知行论坛
群众路线视角下的民意、民主和民生

小龙/图

  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表态:“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一定不负重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同时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至今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空前的力度兑现着自己的承诺,以不同寻常的勇气和魄力破解着改革中的难题,阶段性地呈现给人民群众期许中的一张张满意的答卷。

  执政党的执政根基在于顺应民意

  民意,即人民群众共同的心声或意愿。民意的广泛形成与有效表达,既是人民群众不断提升民主意识的过程,又是充分体现公民权利的自主行为。对民意的分析、判断能力,可直接反映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及政治敏锐度;对民意的理解及顺应程度,可直接判定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及执政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所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反映出中央切实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不断强化执政党党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在于中央对党群关系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准确判断。党群关系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种政治关系。对于执政党来说,不断倾听民众的声音,努力满足民众的意愿,更好地处理党群关系是巩固执政根基、扩大执政影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执政党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越深,对民意的关注度就会越强烈,执政地位就会越巩固。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由于在党群关系问题上有不同立场、不同态度和不同行为,国共两党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影响才在最初悬殊的对比中逐步发生了逆转,进而最终实现了领导权的更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在密切联系群众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是一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复杂化的利益关系、多样化的利益矛盾难以回避地呈现出来。在客观环境、地位权利、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各种情况发生变化时,在一部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上所反映出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已显得越发突出。这些问题的堆积,将党群关系推到了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不曾有过的复杂境地。

  回顾1991年,一个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近70年后,在没有外敌入侵、没有流血冲突的情况下被推翻。导致这一无法挽回的厄运有许多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回避,那就是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党群关系的冷淡漠视和不同层次的官员们对“特权阶层”的热衷追求。这一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意的有效表达在于民主

  “民主”,这一从希腊语的“人民”和“统治或权威”等词根演变而来的概念,最初就有一种强烈的“权利”内涵及“民众”倾向。民主与自由、民权等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人们对之都有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它是超越社会制度层面的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有成果。随着这些成果从概念向理念转化,从理论向实践发展,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核心内容便可确定为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和国家权力的运行,其中的政党制、选举制、协商制以及监督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使民主的形式越发具体化和多样化。

  早在延安时期,关于黄炎培“国家兴衰周期率”的提问,毛泽东当时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耐人寻味的作答,缘于共产党人对未来执政期间关于新路的设计,缘于对民主作用的预期及对民主制度的自信。这种主权在民、人人负责、监督执政的政治理念,对全面准确地解析人民群众与执政党的关系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好与坏,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是否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是否将其成果有效地惠及民生进而不断增进广大国民的福祉,而这些标准不以民主为前提是根本无法达及的。另一方面,高度的民主又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民意的充分表达过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着眼于现实,对未来的生产、生活及相关权利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民主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若使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变为现实,又必须依靠真正的民主政体及有效的实现途径。

  民主的终极目标在于民生

  群众路线视角下的“民生”,是指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其基本权益的保障状况。民生与民主息息相关,一方面,民主是民生的基本保障和存在前提,没有民主,民意就没有表达的途径,民生就没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民生又是民主的目的与最终归宿。人们追求民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以社会主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享受主人应有的发展权利与幸福生活。民生问题现实表现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就业、就医、养老、教育等基本内容,它涉及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必然得到民众最广泛的关心与关注。

  着眼于民主、民生,设身处地地从百姓的意愿出发,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的成果,切实感受到民生的改善和部分党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既是解决“四风”问题的出发点,又是解决“四风”问题的具体手段和归宿。

  邓小平曾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同时,他还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这些论述,既是对未来可能发生问题的一种预警,又是对未来发展道路及发展目标的一种超前设计。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强化民生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等实际问题放在心上,作为政治大事抓牢、抓实,使我们的党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9日 07:4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