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精准扶贫惠民生

十堰市委书记 周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十堰在全市深入开展以“双包双建双带双促”为主要内容的“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市、县、乡三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调动各个层面资源,打响了一场消除贫困的攻坚战,实现了教育实践活动、扶贫奔小康、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联动。

  用精准扶贫工程促小康社会建设

  通过“双包双建双带双促”(简称“四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真扶贫、扶真贫,扶到点、扶到根,确保所有贫困人口与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双包”致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瞄准的是扶贫对象、锁定的是干部责任。“双包”,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人)。单位包村,主要任务是摸清底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建立起贫困户电脑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贫困村发展规划;分类指导,采取发展产业、移民搬迁、教育支助、科技培训、帮扶就业等各类措施帮扶。干部包户(人),主要任务是“望、闻、问、切”,帮助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定准帮扶措施、选准发展项目,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为确保“双包”落到实处,我们制订了《十堰市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作为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组建1000支扶贫工作队,动员1000家企业和“两新”组织,抽调1000名科技特派员,进驻1000个贫困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一包6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实现了部门和企业对重点贫困村、党员和干部对重点贫困群众对口帮扶的“全覆盖”。

  “双建”让群众有了“主心骨”,让农村联结了“大市场”。“双建”,即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我们把“双建”作为各单位驻村帮扶的重要职责,按照“产业建支部,品牌闯销路,党员带头富,群众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能人治村”,留任一批中坚力量、选拔一批乡土人才、回引一批创业老板、下派一批机关干部、盘活一批骨干队伍,把农村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干部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三万工作队”。同时,积极实施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市场对接工程和品牌培育工程,帮助贫困村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市场对接”、“银社对接”、“农超对接”。

  “双带”舞活了产业“龙头”,找到了致富“领头雁”。“双带”,即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们结合十堰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和“双赢”原则,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过程中,坚持创基地带动产业、创大户带动就业、创特色带动农业,积极支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四个百万”产业基地达到510万亩。“双促”让干部转变了作风,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双促”,即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开展“四双”行动,把干部推向扶贫一线,结对帮扶由过去每年动态调整变为“一定6年、一包到底”;由过去“缺物捐物、缺钱捐钱”被动帮扶变为主动帮群众找贫困原因、定脱贫出路;由过去注重“输血”变为增强内生动力、自我“造血”;由“空谈”变为“实干”,群众脱贫致富有了方向、有了“靠山”,党员干部接了地气、添了责任,实现了干部作风转变和群众脱贫增收的互动双赢。

  用精准扶贫工程促教育实践活动

  以问题的整改落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以脱贫致富的实际成果检验整改落实成效,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落到了基层、落到了实处。

  干部“结穷亲”,解决的是宗旨观问题。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要在增进群众感情上下功夫。“四双”让全市数万名党员干部身子沉到基层,结穷亲、入穷户,面对面、心贴心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真正让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之中、支部建在百姓的心坎上。我们在全市评选最美村官,群众投票、群众致颁奖词、群众亲自为选出的干部颁奖,反响很好。

  干部“帮穷户”,解决的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教育实践活动越到整改越具体、越到基层越求实。驻村单位和干部以社会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从解决困难群众吃水、行路、看病、上学等最急切的需求入手,以实际行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民“拔穷根”,解决的是发展和惠民问题。深入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生态扶贫搬迁、金融支持扶贫等活动,按照每年组织培训1万人次、转移就业5000人、完成扶贫搬迁1万户、发放各类扶贫贷款15亿元以上、年稳定脱贫不少于10万人的目标,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小额贴息贷款、企业贴息贷款和互助金,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驻村部门和干部针对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的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对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实施扶贫培训,对因病、因残、年老体弱的贫困户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切实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8日 10:41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