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改作风是三大工作的有机统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做法与启示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 沈晓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就是要服从并服务于政治工作、植根并检验于群众工作、依托并作用于社会工作,努力实现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统一于改作风的实践过程中。特别在当前,以改作风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既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历史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必然要求。浦东新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改作风”为聚焦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落脚点,从促进改革发展、锤炼干部队伍、服务凝聚群众、强化基层基础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对群众的向心力和对社会的感召力,生动诠释了“改作风是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有机统一”的重要命题,为进一步拓展党的建设的内涵、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推动改革发展为目标改作风努力形成发展为民的正确导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化改革是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而良好作风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浦东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但开发开放的核心功能没有变,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没有变。教育实践活动中,区委始终坚持“改作风也是促改革”的思想,把改作风与促发展、促改革、促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改作风的过程成为推进二次创业、落实国家战略的过程,成为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过程。

  优良的作风是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增强自觉自信的基础。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与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两大引擎,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改革是内部动力,是开放的重要前提;开放是外部动力,又是改革的重要诱因。浦东开发开放的经验也表明,扩大开放对于深化改革具有带动作用,“以开放倒逼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路径。教育实践活动中,浦东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严格的党内生活和扎实的整改推进,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区委强化“站在地球仪边”“面向太平洋”思考开发开放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主动配合、协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委托下放55项审批事项,外资准入实行“一口受理”“五证联办”,积极探索“先照后证”等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优良的作风是在进一步推进改革过程中做到群策群力的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一项政治任务。只有增强大局意识,凝聚改革共识,坚持团结协作,各项改革举措才能落到实处。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用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触及思想灵魂,解决作风问题,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团结与信任,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浦东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改革是浦东的看家本领。教育实践活动中,区委始终站在推进二次创业、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思考,站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定位来谋划,明确要求把教育实践活动办成“浦东二次创业新一轮的思想动员”;具体推进中,不管是集中学习的策划、先进典型的培树,还是听取意见的重点、专项整治的推进,都紧扣作风、聚焦改革。比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力等问题,“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动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成立市场监管局,完善了综合执法体系,节约了执法成本,也提高了执法为民的实际成效。同时,继续推进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改革,提高知识产权执法监管的效率,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优良的作风是在进一步推动发展过程中确保实干实效的抓手。深化改革不是目的,推动发展才是目的。只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发展才能打开局面,改革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发展之路从无坦途,没有勇敢闯、大胆试、向前冲的精神不行,没有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看实绩的作风也不行。活动开展以来,浦东把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弘扬焦裕禄精神贯穿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努力增强党员干部争当“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优良作风的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效。今年上半年,“四个中心”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融资租赁产权交易平台分别落地;航运中转枢纽功能增强,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8%;贸易结构更加优化,新型贸易、总部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进展顺利,临港开发呈现新态势,迪士尼项目和世博前滩地区进入建设高峰期。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8%,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8%和11.7%,继续保持“两高一快”,为更好地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奠定了扎实基础。

  以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改作风切实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重点放在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就是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建设一个个践行群众路线的强有力领导班子、一支支具有优良作风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浦东始终“聚焦干部能力建设”,着力把“三严三实”的要求落实到敢闯、敢试、敢担当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发展提供干部保障,为精神文明引领社会风尚。

  坚持领导示范、注重上行下效,是干部改作风、增强引领性的基本方法。风气好不好,主要看领导。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率先垂范,是转变作风的动力和引擎。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以“领导带头、自上而下”为基本方法,强调要“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首先是领导干部要有积极性。区委始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当好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排头兵”“领头雁”。活动中,坚持压茬进行、梯次推进,区四套班子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带头转作风;特别是区委常委会,先后开展了10次集中学习,每位常委撰写了学习体会,在《浦东时报》公开发表。区委主要领导一方面带头落实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主持召开 4次领导小组会议、作出11条重要批示,联系指导川沙新镇和区市场监管局,分别4次到两个联系点调研指导;另一方面带头发挥“一把手”的关键作用,带头给全区1158名村居书记上党课,带头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践行群众路线、倾听市民呼声”系列访谈节目直播,与市民开展互动交流。身教重于言教,领导干部的言行,是鲜明的导向,是明确的标杆,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形成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局面。

  严格党内生活、激发内生活力,是干部转作风、提振精气神的内在要求。把作风导向引入干部选拔,把作风标准引入政绩考核,体现了“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鲜明导向。坚持优良的作风,需要干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更需要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引导和激发。尤其对浦东来讲,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问题比较突出,不敢闯、不敢试、不敢担当的“富二代”表现比较明显。为此,浦东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党性锤炼、激发内生活力的一次重要契机,特别注重用好专题民主生活会这个抓手,通过动真碰硬“有辣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破除了习惯思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问题了找出来,达到了“照镜子、正衣冠”的效果;破除了情面观念,在党内生活中“红红脸、出出汗”,达到了“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破除了表面现象,能够直面问题的本质、根源,有效地解决难点问题,达到了“加加油、鼓鼓劲”的目的。以“弘扬浦东精神、推进二次创业”为主题,在全区开展二次创业主题大讨论,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了“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在青年群体中开展“不做富二代、要做创二代”大讨论,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身边典型,开展“学典型、找差距、比奉献”活动,开设“二次创业人”专栏,先后宣传报道了61位先进人物,集聚了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约束,是干部转作风、提高执行力的根本举措。执行力是各项工作的生命力,是改革发展的推动力。浦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围绕“干部执行力减弱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落实“两个15%”改革,抓好机关“瘦身”、部门“健身”和基层“强身”,从体制机制上推动机关干部到基层“接地气”、与群众“增感情”,在基层实践中经受锻炼、提高本领。注重发挥制度机制的催化剂、生长剂作用,制定提高干部执行力的若干意见,出台执行力的干部守则,健全科学决策、工作督查、请示报告、考核激励等机制,发挥好询问、巡察、约谈、通报、问责等制度的作用,形成“倒逼”机制和制度约束,努力让“执行”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以保持血肉联系为核心改作风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实绩实效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改作风,要从思想深处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核心,以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为基础,以引导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力量为抓手,以争得群众满意、赢得群众信任为目标,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实际成效。

  在倾听群众呼声中增进感情、把握需求,是改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首要前提。能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是衡量对群众感情深浅、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改作风,要让每名党员、干部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践行群众路线成为基本遵循和自觉行动。围绕这个目标,浦东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贯穿于活动始终,全区共召开 5295场座谈会,约7.68万人次参加;对6.89万人进行了走访,对1188人进行个别谈话。区四套班子坚持“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个别听”与“集体谈”相结合,通过召开 34场专题座谈会、深入联系点走访、同部门负责人谈话谈心等办法,广开言路征求意见。区委常委会还依托“浦东党建网”,开辟征求意见专栏,面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每位区委常委还轮流到“12345”热线平台当一次“派单员”,到第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到现场办公、对疑难问题现场协调处置,增强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实践证明,让群众话有地方说,让群众呼声成为第一信号,不仅为找准“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解决突出问题、回应群众诉求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组织群众参与中引领价值、凝聚力量,是改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现实路径。实践证明,群众参与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参与中实现价值引领,在参与中提高能力,在参与中凝聚力量,是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以群众路线为核心内容,特别强调“开门搞活动”,要求“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本身就是一次群众广泛参与、汇集民心民智的生动实践。浦东从活动伊始就强调把服务群众同引领群众结合起来、把回应诉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让群众在参与进来、督促党员干部转作风的同时,也让群众感到变化、受到触动,努力形成以党风带民风、以干部带群众的良好氛围。活动推进中,无论是专题民主生活会吸纳普通党员和群众参加的安排,还是结合全社会作风测评互动推进改作风的做法,或者是以下评上、逐级倒评的办法,都表明了“敞开门、开大门”的姿态。特别是针对“三违”整治、动迁居民逾期过渡等问题,既注重解决职能部门思想上、作风上存在的推诿、扯皮、依法不作为的问题,又更加注重发动党员、群众和媒体等力量,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和群众投诉举报、媒体监督曝光等载体,形成了多渠道、立体化的群众参与机制,打牢了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力量,只要坚持开门搞活动,发挥群众积极性,就一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源动力,汇聚起改作风的正能量。

  在提高服务实效中赢得满意、获得认同,是改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本质体现。让群众满意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只有诚心实意,群众才会真心满意;只有实干实行,群众才会真心认同。围绕提高群众满意度,我们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说立改,全区共梳理11466个即知即改问题,涉及区领导联系基层不够、村居台账资料太多、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城市管理顽症突出、村居民出行困难等,目前已完成整改7568个。特别是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作风建设的首位,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人口调控服务、大居周边配套,以及村庄改造、农民增收、“早餐工程”等。区委还积极打造“走千听万”(走千个居村,听万户心声)升级版,区四套班子成员除定点联系外,作为走访街镇机关处级干部团队的牵头人,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力求提高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度。实践证明,只有向问题“叫板”,把好事办好、将实事做实,用实事、实干造福群众,使作风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民众,才能让群众“叫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以加强基层基础为依托改作风努力激发为民服务的基层社会活力

  基层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改作风的“最后一粒扣子”,也是党的组织体系融入社会的“最后一个接口”。基层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关系改作风整体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群众满意度的高低。因此,改作风必须重视“抓基层、打基础”,把责任落实到“神经末梢”,把问题根除在最基层,在推进基层自身改作风的同时,为作风的整体提升奠定扎实基础,为服务群众、凝聚社会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和宽广的平台。

  打牢改作风的基层基础,要抓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这个关键点,巩固为民服务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直接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基层党员干部直接融入于广大群众之中,他们既是服务群众的“操盘手”,也是凝聚社会的“主力军”。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为新形势下创新基层党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浦东把改作风与转功能结合起来,从深化“三服务”入手,深入开展“五大行动”,即在开发区和企业开展“改革发展党员先锋行动”、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服务群众党员践诺行动”、在城市社区开展“共建和谐党员示范行动”、在农村地区开展“富民强村党员带头行动”、在新社会领域开展“诚信风尚党员引领行动”,努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把改作风与强班子结合起来,全区基层党组织开展“公推直选”换届,通过“少数人选人”向“千百双眼睛选人”的转变,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基层干部眼睛向下、为民负责。把改作风与纯队伍结合起来,落实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处置试点,让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平台上接受洗礼、经受考验,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服务群众的主动性有效性。

  打牢改作风的基层基础,要抓住上级为基层服务这个着力点,强化为民服务的支持支撑。作风问题具有普遍性,一级有一级的问题;但有些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有些问题主要是下面解决,但没有上面的支撑解决不了。这就是说,改作风不仅要坚持上下一盘棋,形成上下联动、衔接顺畅、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更要坚持“党的上级组织为党的基层组织服务”,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在基层汇聚,提高基层为民服务的能力。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从政策支持入手,加快落实“强镇优街”战略,成立了地区工作党委,赋予其调研、政策、协调、服务、督查、考核等职能,强化对街镇、村居等地区工作的协调服务,有力提升了基层基础工作。从业务指导入手,坚持类别化、精细化、差异化,针对村居、“两新”组织等不同类型党组织的实际,制定了分层分类提示表格,分门别类提出工作要求,努力让改作风的各项任务能贴近实际、下到基层、落到实处。从资源支撑入手,着力抓好基层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推出了104个“专岗专编”下沉至开发区、村居等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第一线,充实基层力量,带动基层转作风;同时,全面推广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和职业阶梯,积极推进优秀村居书记享受事业编制待遇、进入事业编制等工作,提高党群工作者岗位的吸引力和职业的美誉度,以吸纳更多人才扎根基层、为群众服务。

  打牢改作风的基层基础,要抢占与社会治理创新良性互动这个制高点,激发为民服务的社会活力。社会稳则基层安,基层安则天下安。看基层基础是否牢固,关键看基层社会治理是否有效。社会治理既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积极性服务群众、为民谋利的过程。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践行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基础的一致性,联动开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的课题调研,认真总结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特别是从村级“三资”管理为切入点,全面推广合庆“1+1+X”工作法的经验,着力完善村居自治工作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注重把转作风与政府职能转变联动,自觉向社会放权,加快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清单,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发展;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推进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深化公益示范基地建设,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服务群众的内生活力。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0日 08:05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