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宁波江东区58位社区“第一书记”架起干群连心桥 乐做“知心人” 巧当“指挥家”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哎哟,阿拉‘第一书记’来了!”迎着一声声招呼声,近日,宁波江东区明楼街道徐家社区“第一书记”胡冬平走进一户社区老年居民家中进行例行走访,开始了自己作为“小巷总理”的忙碌一天。

  胡冬平的另一个身份是江东区人社局副局长。2014年1月,他与其他57位机关干部一起,先后被选派到社区挂职一年,担任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基层实践中接受群众路线教育。大半年时间,“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专业优势和工作优势,有力助推了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他们逐渐从居民眼中的生面孔变成老熟人,社区工作的甘苦冷暖也融入他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联系群众面对面 干部身影群众看得见

  在任职过程中,江东区规定“第一书记”应完成撰写工作标书、填写工作日志、到社区现场办公等6项具体要求,并担负搜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隐患、破解发展难题等8项工作职责。“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均在社区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选派的58名“兼职”书记,集中利用1周左右时间进行蹲点调研,围绕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分阶段任务等内容,撰写了有分析、有见解、有举措的《任职工作标书》。“第一书记”通过入户走访、组织座谈、发放联系服务卡等,用脚步丈量民情,真心换取真情。截至目前,下派干部已认领社区奉献岗90余个,形成工作日志380余篇,培育社会组织146个,开展志愿服务50余次。

  服务群众心贴心 工作成效群众摸得着

  “第一书记”到社区任职后,全面参与社区党组织各项工作。挂职任期过半,“第一书记”们交出了一张张“期中答卷”——

  从“不接地气”到“讲到一块儿去”,变化发生在“第一书记”走进居民家门的那一刻。去年,家住宁穿路张斌社区的徐阿姨丈夫去世,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王家栋刚好到该社区兼任“第一书记”,坚持定期上门谈心,让徐阿姨慢慢走出了困境。

  “只有真正为群众所想,群众才能真正接纳你,喜欢你,把你当亲人。”这是“第一书记”们最真实的感受。潜龙社区是一个无物业的老小区,社区内的树木多年无人打理,影响到许多居民楼的采光。来自江东区城管局的社区副书记巩小亮得知后,很快就联系来区城管局园林处的工程车与登高车,还自己登上大树帮助剪枝。70岁的王老伯充满感激地说:“我一定要夸一夸阿拉‘第一书记’!他为我们送来了期盼已久的阳光,我们的天亮了!”

  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第一书记”们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资源当成了服务社区的“富矿”。如江东区商务局副局长陈强红到舟宿云庭社区兼任“第一书记”后,就小区居民出行问题,主动与交警大队、区建设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让建兴路延伸段道路快速开通,并整治金家一路两侧的车辆乱停问题,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活动启动以来,下派干部已牵头召开协调会50余次,破解难题70余个,帮助社区建立各类长效机制共183个。

  监督考核实打实 服务好坏群众说了算

  “干部到基层挂职,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我们希望‘第一书记’能破解这个难题。”江东区委组织部有关领导表示,“江东区选派‘第一书记’进社区,除了希望干部了解基层情况,还希望他们能把所属机关的资源带进社区,把一些规范、先进的做法嫁接进社区,切切实实解决一批社会民生难题,真正把江东的社区党组织建成服务型党组织。”

  活动初始,江东区建立健全了蹲点调研、工作会议、日常工作、双向约谈、述职考核等5项制度,要求社区“第一书记”每周到社区现场办公、参与一线服务不少于半天,每月参加社区党组织会议不少于1次,一年内主持专题分析会不少于2次,走访联系党员群众不少于50户,全年牵头实施1-2件民生实事项目。“第一书记”还要随时接受党员群众约谈,主动倾听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江东区还注重日常跟踪管理,通过定期查阅《工作日志》、民情日记,不定期电话抽查、到社区暗访、到街道听取意见等方式,适时进行督促检查。下派干部实行专项述职,每季度向区委组织部作书面或交流述职,年底对照工作标书,在年度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述职,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评议。区委组织部定期听取街道、社区意见,对开展工作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及时采取约谈、调整等措施;年底单独实行对标考核,下派干部履职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4日 10:2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