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网格平台上的基层党建转型

中央党校党建部课题组 执笔人:强舸 王金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要求。采取怎样的措施,如何在工作中做到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当前地方党委工作的迫切任务。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以服务型党建网为载体,以网格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体系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成功例证。

  联系服务群众“难”在何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党联系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越来越力不从心。群众有需要却找不到服务的提供者,基层党组织有意愿却缺乏发挥作用的有效渠道,上级党委和政府有能力却不知道如何提供服务,这是造成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最后一公里”困境的主要症结。在党群沟通不畅的情况下,群众反映自己的诉求和需要就不得不寻找新的诉求反映渠道,网络成了填补这一空缺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对一些群众来说,很多常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有的时候只要一上网并且闹的动静足够大,就能够迅速得到解决。但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模式。具体来说:其一,网络具有很强的放大效应和聚集效应,有时候群众提出的小诉求往往会被放大成公共治理甚至是指向政府合法性的根本性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激发出严重的社会事件。其二,网络上的信息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这就对地方政府实施公正高效的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三,地方政府之所以回应并解决网络上的群众诉求很多时候是被网络上所形成的严峻形势所逼迫的。这样一来,既不能促进地方政府形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还对群众造成了很坏的示范效应,把获得公共服务的途径,演变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网络也就从沟通群众与政府的渠道,异化成了“把事情闹大”的工具。

  胶州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窗口,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走出“最后一公里”困境的关键要从解决党在基层社会中的职能“缺位”入手,“最后一公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党的基层组织没有充分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功能,没有搭建起联接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的桥梁。通过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用活现有党建资源,激发社会自治活力,从而实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胶州市委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把党建工作放在第一位,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核心作用。毫无疑问,各级党组织是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领导者和责任者,加强党建工作并推进基层党建转型是关键一环。早在以胶州服务型党建网为载体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体系谋划之初,胶州市委、市政府就清醒地认识到联系服务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我党的头等大事和根本宗旨。因而,在服务型党组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胶州始终将其作为市委落实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促进地方和谐稳定、推动地方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来抓。在具体工作中,横向上,胶州构建了由市委统揽全局,组织、政法、纪检、宣传以及政府各部门都普遍参与的工作格局;纵向上,将服务型党组织体系建设的工作列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组各级党组织的首要工作,明确党组织书记为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把基层党组织做强,把基层党的各项工作做实。基层党组织难以有效服务群众的一大根源是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权力,同样这也是造成基层党员干部缺乏联系服务群众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这又进一步造成了上级党委和普通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干部的不信任,形成了相互间信任不断流失的恶性循环。因此,胶州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就是从破解这一恶性循环入手。在理念上,胶州明确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不能依靠“市委大接访”等活动,让群众把街道、乡镇乃至社区、村组的问题都堆到市里来解决,而是相信广大党员干部,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将原来基层所不具有的资源和权力分解传递到每一个组织中,让基层组织有了能力,有了责任,也就激发了普通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动力,就地服务群众,化解难题,让群众进了任何一个基层党组织的门就相当于进了市委的门,见到了市长、市委书记。

  在具体措施上,按照“条块结合、分类管理、全域覆盖、统一协调”的原则,以街镇行政区划为基础,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主体,将全市1324平方公里辖区内的村庄胡同、小区楼栋、学校、企业、医院等,划分为11139个基础网格,实现了党组织网格的无缝隙、全覆盖,将党组织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各个“神经末梢”。组织起了各街区、网点、楼栋、车间等的党团员,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网格化组织体系。

  以信息化促成联系服务群众的快捷网格。网格搭好之后,还需要点睛之笔让它运转起来,真正发挥出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在胶州,这个点睛之笔就是由“一网站一系统三终端一客户端”所组成的胶州服务型党建网的网络服务平台。具体来说,它发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三位一体”门户网站。胶州服务型党建网采取内外网结合方式,构建了基于党建网、民生网、平安网“三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对外,通过胶州服务型党建网,群众迅速了解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和办事指南。对内,胶州服务型党建网促使各部门、单位现有网络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形成了各级党组织协调联动、各负其责的智能化综合服务网络。

  第二,网格化管理数据库。将全市的网格化信息全部录入胶州服务型党建网的后台数据库,并与门户网站运作中采集到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和分析,形成覆盖全市各类民情的网格化管理数据库。基于这一数据库,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作人员都可以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做到时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动态运转的数据库也能随时反应胶州市情民情的变化,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调整与评估提供依据。

  第三,兼受众与发布者于一身的新媒体平台。胶州服务型党建网设计了市级领导终端、镇街(部门)主要负责人终端和普通网格员终端的三级网格管理终端和市民客户端(包括电脑网页和手机APP)所构成的新媒体平台。在这一系统中,所有市民即可以无需任何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直接进入办事、查询等功能模块中,又可以通过系统随时反映身边发生的公共问题,而系统则会根据责任归属和难易程度,通过三级网格管理终端,将问题自动匹配给相应的网格负责人,并全程监督问题解决过程,构建起了一套有效的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工作机制。自2014年5月试行以来,截至10月28日,全市居民上报各类需求事项5899件,已办结4875件,正在办理中795件,待认领231件。

  第四,以“联系服务群众”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胶州市委将基层组织建设成效作为评价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的首要标准,基于胶州服务型党建网,考核体系由即时评价机制、半年评价机制和年度评价机制有机衔接构成。这一考核体系的特点在于,通过胶州服务型党建网对民意的采集,群众的口碑能够及时有效地成为评价干部的主要依据,激发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动力,让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能够冒出来。

  胶州的探索有何借鉴意义

  胶州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党建创新,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实质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基层党建传统模式,既实现了党建资源的全面整合、互联互享,也实现了对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动态展示、实时感知,还实现了党组织对党员的精细管理、高效动员,这些都为我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和党对基层的治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搭起联系服务群众的一张大网,激活基层党建资源。在旧有的党建模式下,城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依赖于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和行政权力提供的工作抓手,而随着过去这些抓手实效或效用的下降,会不同程度出现机关、街镇干部脱离群众,社村党组织职能虚化和基层社会无组织化等问题。胶州以服务型党建网为基础,通过夯实组织、注入资源、下放职能,让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有了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权力,激发了他们对党员身份的荣誉感,对基层党组织的归属感和对群众的责任心。在此基础上,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以党员、干部为主体,以全域覆盖、职责明晰、网络联动、反应快捷的网格化组织体系为基础,组织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主动联系服务群众,着力破解基层组织网络体系不健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到位、社情民意信息渠道不通畅、回应和解决群众关切不及时等问题,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民生诉求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积极回应,哪里有群众忧困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模范身影,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型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建立践行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以胶州服务型党建网为载体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体系立足社会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改革与完善,基于信息化带来的优势条件,以制度规范工作职责和服务流程,完善监督体系,使社会服务管理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化、体系化,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进而构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转变了干部作风,让政府深入群众中,倒逼政府加强自身服务职能,把维稳的经费变成服务群众的资源,推动了政府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控”思维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转变。

  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科学领导,构筑社会治理新常态。当前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基层治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党在基层社会的“不在场”。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要求党和政府回到单位体制和公社体制下大包大揽式的“在场”,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强常态治理的主要手段。但网格化管理也不是为了将群众框进一个个的格子里来维稳。服务群众更不等于讨好群众,而是要促进党和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以胶州服务型党建网为载体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体系较好地实现了党在基层社会的有效“在场”,这种“在场”不是政府全面管控体制的重新确立,而是基于信息化和网格化,搭建起联系服务群众的快捷网格。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作用的基础上,以党的“在场”来避免政府在社会矛盾积累中的“缺位”;通过党的“在场”,激发社会单元自我治理的内在活力。最终,基于党对基层社会的科学领导和以此为核心的社会自我运作机制,盘活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资源,激活了群众自我服务的社会资源,用活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行政资源,为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常态践行群众路线找到了内生动力机制,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筑起了长久持续的社会治理新常态。(课题组组长:王长江 成员:王金柱梁俊萍 谢峰 赵绪生 张弛 曾毅 强舸)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8日 00:36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钟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