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九大变化号脉新常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消费要瞄准新需求

  【会议认为】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专家解读】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目前中国人消费已进入发展新阶段,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能力和特点与消费结构升级前已不同。在消费能力偏低时,大家从众心理强,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模仿的人多后,一种商品的消费大幅增长,形成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当大家转而消费另一样商品时,前一种商品销量则大跌。模仿型消费的弊端就是消费不稳定,持续性差。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时不再从众,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民族的不同男女,会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进行个性、理性消费,在市场上形成多个消费热点,消费的成长性稳定,市场上消费品和商家的服务也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企业认识这种消费的新常态后,就不会再盲目跟风,而是更关注发掘企业的内生动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市场新需求来确定发展战略。

  出口要营造新优势

  【会议认为】

  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专家解读】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我国出口低成本的传统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国际市场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在缓慢的复苏中;另一方面,我国自身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国要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呢?要找新优势,原来拼价格这种传统的办法,将来的路会越来越窄,更多是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进行品牌战略、搭建服务网络等。从宏观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基本确定了4个区域发展战略,即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等多方位打造我国对外贸易新型优势。

  在引进外资上,也不能靠拼规模了,要高水平引进外资,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高的起点。今后要引进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尤其是与高端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此外,要扩大走出去的范围,中国要做到不仅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打好前战,要做到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轮子一起转。

  创新要成为新引擎

  【会议认为】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专家解读】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数量规模扩张,依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低廉要素的外延投入。但是目前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变成了现在的两位数以内的经济增长。这种新常态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进入到我们所说的内涵型经济。这种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代表着更高层次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也是中央对未来提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新的思路。

  我们现在找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就是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二要大力强调创新。这里面既包括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也包括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甚至可以说,制度创新在某种方面也是能给经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未来一方面从企业角度讲,需要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步伐;另一方面从国家角度来讲,政府也要从制度创新上下大力气,使自己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也给予企业创新更大的空间。

  环境要营造低碳型

  【会议认为】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从环境承载能力角度把握经济新常态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么做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到了一个限度,不得不迫使我们放弃原先经济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不健康基因”;二是按照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目前中国经济自身也有转型升级以及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迈进的需要。可以说,在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主动改革和被动调整相统一的历史时刻。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提法,体现了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发展态度。新常态下的发展,将不再只有枯燥的GDP数字,而是更加注重百姓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随着绿色低碳型新常态的确立,人们也会逐渐转变对经济增速的敏感。可以预见,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与人们自身的“心常态”相互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风险要建立防控网

  【会议认为】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何平:任何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风险,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经济风险总体可控”是符合中国经济实际的。一方面,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奠定了雄厚基础;另一方面,过去的发展中,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银行放贷并非在纯竞争性环境下进行,这就让银行体系的实际风险总量处于绝对可控状态。

  中国经济现有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债和银行不良资产上,短期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特别是房地产业的下滑将让风险暴露出来。因此,本次会议明确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作为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发力点,同时指出化解这些风险需要一段时间。对此,每一个经济参与者都必须明白,新兴产业接过传统产业的“接力棒”以及传统产业自身的升级都需要一个替换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我们将建立一个风险防控网,来应对新常态下的风险特征,保证经济平稳过渡。

  投资要转向新产业

  【会议认为】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专家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严重,通货紧缩风险显现,所以稳增长仍放在首要位置。实现稳增长需要稳投资,其中互联互通,指各地之间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连接而派生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互联网、电商、信息消费、创意文化产业等,都派生出新的投资机会。

  互联互通能使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企业物流成本和商品成本会下降,还会派生出道路、码头、港口、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等投资建设机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投资稳下来,经济也就稳下来了。

  与过去不同,新常态下的投资不在盲目乱投资,而是重在促进经济调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有序流动,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经济结构,补上经济发展的短板,惠民生,引导经济实现稳增长。

  产业要走上新路径

  【会议认为】

  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专家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战:新一届政府围绕产业升级走上新的路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创业就业方面,政府主动降低门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放开一些垄断领域投资限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等;在产业创新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政府鼓励创新,包括全民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激发全体老百姓的创新潜力,这既是实现稳增长的需要,更是产业升级增效以及新常态必经的步骤。

  之所以称为新常态,意思是这样做已成为常态。没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服务业、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就无法凸显,经济增长也稳定不了。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当前阶段,必须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来维持经济增长,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从过去经济高增长的常态发展到现在7%左右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产业也需要大胆演进到新常态,中央就要采取一切措施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型产业、鼓励科技创新等。此外,金融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等一系列措施也配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竞争要扣住差异化

  【会议认为】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教授刘煜辉:竞争要扣住差异化,这背后根本性的是一个过去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尤其是要调整央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根本的一个经济增长的驱动是来自于地方政府所谓的GDP竞争,地方政府由于具有很强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就必然会形成一个市场的分割,产业的同构化,以及整个国家的产能过剩、资源错配,妨碍了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的形成。

  现在要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的竞争,从根本上就要打破地方政府驱动经济的模式,重新调整央地之间权力分配的关系,让地方政府职能从一个经济建设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型。所以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的事权有一个重新界定的过程。在经济建设上的职能要逐步削弱,社会保障、提供民生、公共服务的供给要大幅度地提升。当事权能够清晰界定以后,必然会带来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的调整,包括土地流转、户籍,重点是财税制度的改革。

  调控要着眼总供求

  【会议认为】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专家解读】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过去,我们的资源配置是听“市长”,而不是听“市场”。资源配置由市长决定的制度很难根治“问题官员”和“问题富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几万字,中间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不一样”就在于,中央将围绕“新常态”来谋划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就宏观调控方式而言,应做到科学调控,以“微刺激”而非 “强刺激”,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现在不能再靠类似海量经济刺激计划和天量信贷这种“打强心剂”式“西医疗法”,虽然见效快但可能有副作用。投资是三驾马车之一,要保持适量投资,并且要使投资能更好地服务当前的创业与创新过程。如何保持适度投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更多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二是采取“中医式疗法”,运用减税费、定向宽松、刺激消费等不同的政策组合,将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三是可以用区域经济的形式来推动,例如建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板块经济。(记者 罗兰 周小苑 宦佳 王俊岭 赵鹏飞采访整理)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2日 07: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黄杏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