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常怀忧患意识 加强作风建设

——第四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热点聚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何增强忧患意识如此重要?如何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与作风建设有何关系?在11月21日-22日举办的第四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上,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三大干部学院等机构和院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深入研讨。

  为何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增强忧患意识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认为,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的原因有三——我们党长期在复杂艰苦环境中奋斗,这是党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的客观原因;我们党有过骄傲即失败的惨痛教训,也有过克服骄傲情绪后转败为胜的成功经验,这是党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力;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戒骄戒躁、保持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弘扬。

  提及忧患意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燕楠联想到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于1944年农历甲申年,300年前的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段历史,对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革命时期需要忧患意识,全面执政、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更需要全党保持忧患意识。”陈燕楠说。

  随着党情国情不断发展变化,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被赋予了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高世琦认为,忧患意识首先体现为强烈的忧党意识。“当代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根本特征是忧患与担当。”在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研究院教授魏继昆看来,以忧党、忧国、忧民为主要内容的忧患意识是前提和动力,而强党、强国、富民的意志和行动则是归宿和目的。

  现阶段如何增强忧患意识?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科学思维能力,更必须加强作风建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提出。增强忧患意识为何要加强作风建设?刘靖北认为,保持忧患意识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征,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始终加强党性和作风建设。

  忧患意识与作风问题紧密相联。与会专家学者多次谈到,这是我们党一贯秉持的准则。

  “从井冈山创建新的革命政权开始,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和革命事业的成功,毛泽东同志的忧患意识,在某些方面内化为廉政思想了。他始终要求革命工作人员为老百姓服好务,与各种不好的思想作斗争,守纪廉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比较分析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在延安和西柏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的廉政思想后,提出如是观点。

  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船头,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特别提到,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宝贵的优良传统,当前尤其要重视弘扬艰苦奋斗作风。

  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当前如何继承好、发挥好?面对社会上“传统与现实脱节”“理解容易发扬难”等不同声音,与会专家学者纷纷“支招”——

  李君如提出,今天讲艰苦奋斗,既要坚持以开拓进取为特点的“奋斗”精神,又要坚持以清正廉洁为重点的“艰苦”作风。也就是说,艰苦奋斗在今天就是要开拓进取、清正廉洁。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既要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打牢转变作风的思想基础,更要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从体制机制上堵住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

  怎样让“四风”问题不反弹?

  总结好运用好活动中的好制度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下帷幕,干部群众产生了另一种“忧患意识”:党的作风建设能不能持久,“四风”问题会不会反弹?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如何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使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与会专家学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观点碰撞。

  “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好制度、好做法。这些好制度、好做法,是我们加强作风建设的宝贵财富,一定要总结好运用好这些制度成果。”高世琦表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要搞好制度的配套衔接,增强整体功能。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

  作风实不实,是新时期“赶考”路上的重要考题之一。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匡胜认为,在全党加强作风建设,主要领导干部必须身体力行,“从领导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威慑力。”

  作风建设与“四风问题”治理密不可分。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王锐提出,建立“四风”突出问题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干部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并长期坚持的关键和保障。

  对于“四风”问题的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敢”上,更要进一步实现“不想”。武汉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斌雄就此发表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在我国加速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在法治轨道上明分公私,规制公私,激励为公、打击非法为私,是治理公私不分行为,实现由“不敢腐”到“不想腐”转变的有效途径。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深入正风肃纪、防治腐败离不开自律和他律两种方式,加强党性教育、推进依法治国两手要同时抓,实现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辅而行。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优良党风、严明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交出新时期“赶考”的满意答卷。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2日 14:3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