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解读:习近平在公祭仪式重要讲话彰显中国人民博大胸怀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的公祭仪式很震撼,习近平的讲话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公祭仪式独具匠心 很震撼!”

  “这次国歌唱得与以往不一样!”王伟在谈到对今天公祭仪式的感受时说:“今天的国歌声中不仅体现出对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者同胞的告慰,更表明了中国人要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力量的信念。”

  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对此,王伟认为,“这个仪式是独具匠心的。由77名青少年代表发出和平的声音,这表明中国后继有人。中国的年轻人将会牢记历史,开拓未来。”

  公祭仪式上,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在中国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这次由总书记带着一老一少为公祭鼎揭幕,象征着国家公祭仪式将会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王伟指出。

  “今天的活动很震撼!”王伟表示,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对当年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同胞进行纪念,我们从国家高度重温了国家记忆,彰显了国家意识,体现了国家精神。

  “仪式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王伟说。

  “总书记的讲话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总书记的讲话篇幅不长,但非常精炼,揭示了这次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的深刻意义。”王伟说。

  讲话一开始,习近平就用三个“缅怀”概括了这次公祭活动的主要目的: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缅怀的目的是什么?”王伟指出,“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拓未来的坚定立场。”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对此,王伟认为,“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它既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也提醒着人们,历史事实不容篡改,国际正义不容藐视,人类良知不容挑战。”

  讲话最后,习近平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对此,王伟表示,7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是“国殇”,现在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中国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总书记的讲话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王伟说。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3日 13:56 来源:人民网 编辑:魏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