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解读:以举国之殇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专家学者评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意义
解读:以举国之殇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

  今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作为首个国家公祭日,人民网采访并整理多方专家观点,以解读国家设立首个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增加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凝聚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高祖贵接受记者采访指出,设立国家公祭日能够强化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家对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的民族认同感需要强化,这有助于我们提升凝聚力,增强合力,促进国家发展。”

  高祖贵说,设立国家公祭日还会让我们铭记历史,但却并非是要牢记仇恨。“我们要看到的是,在我们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发展壮大起来,才能在国际冲突和争端上捍卫自己的权益。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和有关国家一起推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尊重人权,彰显对生命的敬畏

  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徐立刚在谈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四点必要性时指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我们必须以人为本,珍重和敬畏生命,维护最基本人权。

  30多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中国人的生命。这些死难者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温暖的家庭。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体现的是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向往。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认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彰显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

  “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死难同胞的告慰和尊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说,国家公祭日的设置是为了让他们知道,那些杀戮、逞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已经遭到了可耻的失败,那些发动战争元凶的甲级战犯已经遭到了应有惩治,后来的人们知道并同情他们的无辜和苦难。这种告慰和尊重是人类良知的重要体现。

  打击日本右翼歪曲、抹杀历史的“翻案”企图

  周永生:对否定南京大屠杀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世界郑重宣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行不可否认,表明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没有忘记人类历史上那最丑恶的血腥屠杀一幕。同时,这也是对日本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任何企图复辟军国主义的势力,任何企图推翻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政策,都不可能得逞。

  罗援: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翻案”企图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此作出了庄严的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人们铭记这段血凝的历史,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

  以史为鉴,唤醒民族精神

  罗援:反思历史教训,激扬民族精神

  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

  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需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绝不让历史重演,这就是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所在。

  周永生: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发挥长期的教育作用

  设立国家公祭日,将有助于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传播历史事实的真相;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青少年产生长远的历史教育、善恶教育、是非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作用。发挥积极正义的影响,传递正能量,培育未来一代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助于青年一代肩负起历史的重托,制止残暴与无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

  符合国际惯例,追求共同和平

  残忍、嗜血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纪念日的形式,提醒人们勿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

  在罗援看来,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上述纪念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的重要历史资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也表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符合国际惯例。”

  专栏作家,著名评论人徐立凡认为,南京大屠杀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史上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

  南京大屠杀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的高潮时刻。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抗战最为艰苦,中国军民付出的牺牲最大,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被阻滞得最为严重。无论从反法西斯主义还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南京大屠杀都不仅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伤痛,也是留给全世界的伤痛。如同奥斯威辛集中营,其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

  制度化形式,富于氛围感染力

  徐立刚认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于展示国家形象很有意义。这昭示了中国对人权的尊重,对历史的认知达到高度和趋向成熟。这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唤起民众与国家患难与共的情感,有利于世人学习和传承历史,有利于警示和教育世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利于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

  事实胜于雄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设国家公祭日

  周永生指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草案的公布,已经得到了国内社会和国际媒体的积极评价,表明我们这种祭奠先人的实践活动是正确的,有必要就此进一步加以推广。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影响,必将超越国家远播世界各地。人们在牢记人类成长中经历的苦难与付出的沉重代价的同时,更应加倍珍惜无数生命的付出和苦难换来的和平。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将全城鸣笛向死难者致哀。

  不忘历史,居安思危,这样一场庄严的具有唤醒和开悟价值的国家公祭正当其时。(郑青亭 实习生 孙静)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3日 15:26 来源:人民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