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作风建设之积极改变一:“为官者”的“怕、拒、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八项规定”推行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举措频频,从党风政风到社会风气发生了诸多变化,开会发言短了、空话少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访民情多了,逢年过节收红包摆宴席不再被允许——这些新气象,新变化,官员们怎么说?老百姓又怎么看?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新华社记者赵仁伟近期做客《新华访谈》,与网友共同探讨作风建设成效和问题。

  赵仁伟说,作为一个记者,近两年来,他对八项规定带来的干部作风转变有着切身的体会。“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现在官员的吃喝风应该说已经被刹住了,不少高档酒店关门倒闭了,这些酒店以前公务消费占营收很大比重,现在公款的吃喝被遏制之后,对行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八项规定确实带来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很大变化。”

  赵仁伟说,作为记者,他感受到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文风话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很多领导讲话官话套话比较多,形式主义的风气比较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讲话有了更多基层实际调研的内容,有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高波认为,无论是从广度、深度、力度上,每个脚踏在中国大地上的人恐怕都能感受到转作风的变化。“我想说这么三个关键字,一个是怕、一个是拒,还有一个是变。从这三个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体而微的变化,但是很多变化是意味深远的。”

  高波说,第一个字就是“怕”。党纪国法的底线、红线、高压线越来越显性化,越来越刚性化。点名道姓的曝光批评,零容忍的全天候问责,逼出了官员对制度的敬畏感。

  第二个字是“拒”。过去经常讲中国人不敢说“不”,现在许多官员恐怕对什么人能见、什么饭敢吃、什么人敢交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敏感场合,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会更多考虑如何拒绝。从研究者的角度,是有了这种“公共伦理”的意识。八项规定所要求、所禁止的,就是官员行为的负面清单,引导官员回归到公共权力的本性,回归到公仆的本色。不该去的地方就是不能去,不该吃的饭就是不能吃,不该收的礼就是不能收。这种拒绝的意识在很大范围内已经形成。

  第三个字就是一个“变”字。从他律到自律,还要内心发生这种由内而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这种变化。领导干部有文风、有会风、有话风。现在领导干部用老百姓的话说“说人话的多了”,其实话风折射的是作风,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内在的内化的思想作风、思想观念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2日 09:17 来源:新华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