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公务员经商为何屡禁不止

刘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很多过去民间借贷比较发达的地方,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的事情似乎并不鲜见。但最近不断有媒体报道,在欠债跑路的队伍里,出现了地方公务员的身影。他们顶着官员的身份光环,拿着地方财政的工资,同时,又或明或暗地进行着各种商业活动,一旦融资失败,也和很多惶惶不可终日的老板一样,选择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使得曾经深信他们的投资者感到茫然:“这样的人也会跑路?”

  江苏的一名基层干部因欠下了数百万元债务而被爆出“失踪”消息;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媒体披露说,有的公务员因为“高息集资”纠纷被法院判令还钱,不得已,工作卡每月固定划款还债,并被限制消费,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赖”。说起来,公务员经商是个穿透时光、跨越时代的老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规不断重申,国法言之凿凿,禁止公务员经商办企业,却为何屡禁不止、连绵不绝呢?

  在县乡,很多基层干部貌似风光,有着“吃官饭”的荣耀和优越,在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上,常常引来周围人欣羡的目光,也成为亲朋好友的骄傲。尤其是“熟人好办事”的基层人情社会里,有了“公家人”的关照,很多亲友遇到事情也不会感到为难。单就工资来说,基层干部收入不高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资微薄,压力很大,在此情况下,掌握实权的官员依靠“灰色收入”弥补亏空,甚至通过权钱交易过上“富足”的生活。一些职位不高、权力不大的普通公务员就打起了自己经商办企业的主意。

  干部经商办企业有着诸多诀窍,首先,无需亲自出面,用配偶、兄弟、子侄、朋友的名义出资注册公司,自己幕后操作。其次,这些企业往往背靠自己的管辖权力,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管公路的公务员,就承包运营一条长途汽车线路;管矿山的,就经营一座自己管辖之下的矿山;管公安的,干脆经营一个娱乐场所;搞卫生防疫的,就经营一个规模不小的餐馆。如此一来,在自己的关照下,不但经营顺风顺水,即便违规,也会顺利过关。

  由于是以别人名义经营,即使上面查下来,有自己的内部策应、熟人和社会关系的鼎力相助,也大多会安然无恙,长盛不衰。所以,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经商办企业的几乎都是基层公务员,又为什么多年来地方上屡次清理效果不佳。有的公务员处处小心,从事经商活动隐蔽低调,也有的公务员出于扩大经营需要,高调张扬,试图以自己的公职身份获得投资者信任,干了一些高息融资、违规借贷的勾当,一旦东窗事发,就顾不得“公家人”的体面,不得不“跑路”和“失踪”。

  公务员经商,说到底就是一种权力出轨,是权力阳光运行下的阴影,是必须遏制的显性腐败,由不得用“工资低”、“生活所迫”来解释。既然选择了从政,就不能想着发财,只能度过相对来说奉献、清白的人生。如果真想着发财,请摘下“公家人”的官帽。不能既惦记着公务员的生活安稳、社会地位和良好福利,又追求着商人富足奢华的生活,否则,只能走向违纪违法的歧路。有的经商公务员在法规不彰、监督乏力的特殊时期一时得逞,但在反腐风云激荡、社会治理规范透明的大趋势下,迟早会露出马脚,也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5日 07: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黄杏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