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透视为官之道:如何有效防治“人情腐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利用“人情世故”之名行“贪污腐败”之实的“人情腐败”得到初步遏制。年关将至,各种拉人情、搞关系现象可能会有所抬头,并且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如何从根源上有效防治“人情腐败”,值得我们深思。

  为何会出现人情腐败:

  根源是官本位思想,突出的表现是所谓的“圈子文化”

  官本位,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崇拜”。一些拥有权力的人形成一种所谓内部人圈子,组合某种既得利益者团体。干部感叹:“进了这个圈子,你不想搞那一套(指腐败和不正之风)还真不行,否则,你就会被圈内人视为异己,恨你破坏了做官的游戏规则,你就会受到冷眼排挤!”官本位意识的错误价值观,使一些人认为,只要你能挤进这个圈子,你就端上了金饭碗,提拔有望,进入了旱涝保收的保险箱。

  最大的特点是“情”,即所谓的同学情、战友情、朋友情、亲戚情、同事情和一面之情等

  人情需要维系,要求“受情所困者”通过各种方式维持关系。而圈子里不会维持人情的人很容易被孤立和抛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劳于应付“老人情”,疲于应对“新人情”,在所谓的“礼尚往来”的幌子下,让不少党员干部深陷人情腐败的泥淖中。

  “私”心存在,逐利心态占上风

  不少党员干部认为,为群众做了不少事,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一些回报也是应该的。把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收一些红包、礼金,当作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正常交往。缘何有这种认识,根本而言,是多了一份“私”心,逐利心态占了上风。

  在监督方面困难重重,不讲认真、不敢监督

  不少地方出台了关于人情腐败的规定与办法,然而“人情腐败”依然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究“与人为善”,不讲认真、不敢监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批评、不纠正,让“人情网”架空了“监督网”。同时,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少数人利用亲属、同学、同事等关系打通上下左右环节,甚至沆瀣一气、共谋共贪,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使监督变得困难重重。

  在制度执行方面缺乏硬度

  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定的制度不少,但仍有党员干部假借“人情世故”之名、大行“贪污腐败”之实,像割韭菜——割了一茬长一茬,屡禁不止,腐而不倒。一些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落不下地,让原本阳光下的公权力变为某些人的“囊中物”。

  如何防治人情腐败:

  消除官本位思想,打掉“圈子文化”的生态链

  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自警自律,对待人情不可“心甘情愿”,更不可“处心积虑”,严格地注意个人的“手足口”卫生,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圈子文化”的生态链消亡在自身的廉洁操守中。

  要自觉敬畏规矩,还要有自觉畏民心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整治“四风”问题,从贺卡到月饼……事不惧小,一项一项持续发力进行整治,扬起了新风正气。但是,有些党员干部仍怀有侥幸之心,让人情世故变了味。要自觉消除这种侥幸心态,较真逗硬抓执行,牢记法纪红线不可触、廉政底线不可破,就要慎独慎行。

  “畏民”是怕群众对服务不满意。如何让群众满意?关键是不断自觉强化宗旨意识教育,积极履职、清廉履职。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时刻怀着“畏民”心态,怕群众的问题解决不了,怕群众的困难解决不好,怕群众的认可度不高,发扬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就不难获得群众发自肺腑的廉政为民口碑。

  织牢“监督网”

  一方面要扎好监督制度笼子。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强化制度约束,明确监督责任主体,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让制度的牢笼织得更紧、更密,牢牢锁住“人情腐败”行为。另一方面要畅通监督渠道。通过电话、信箱、微信、邮箱等方式,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举报体系,让党员干部的“人情往来”处在阳光照射下。要晒出监督成果。建立曝光平台,对查处的党员干部“人情腐败”行为及时公布,晒出“腐败”症状,充分发挥教育与震慑作用。

  强化制度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便会形同虚设。这需要党员干部思想上多一些“从善如流,从恶如崩”的清醒自觉,行动上多一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毅笃行,强化刚性执纪和群众监督,对不收敛不收手者不手软,对阳奉阴违者不姑息。(根据《中国组织人事报》,1月28日,《如何防治人情腐败》一文整理,田延华编辑)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30日 15:3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