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历史上“过年”不叫“春节”叫“元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据考证,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介雅》诗

  为什么古代把“春节”称为“元旦”呢?“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天亮或早晨。“旦”字的上面是个“日”,表示一轮圆圆的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日”和“一”合在一起,即太阳跃出地平线,冉冉升起。新年春节第一轮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新年春节的第一天。古代创造“元旦”一词,含义很美、奇巧精妙。据载,“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之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各个朝代的元旦日期是有所不同的,但原则上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据《史记》记载,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过年是什么时候开始叫“春节”的

  把“年”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1912年孙中山让出最高权力,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4年1月,民国政府的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只批准“元旦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决定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12月23日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元旦、春节为法定节假日。(焦健、白世康编辑)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2日 06: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