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不动真情咋能打通“最后一公里”

麦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这就是豆腐渣工程”“估计是哪一层当官的贪了,偷工减料,完全不能用”“白折腾,空欢喜”……近日回到老家,听到乡亲们这样评价村子里的沼气池项目,不禁让人感叹,当初令村民欢喜的扶贫项目,怎么就成了一场“空欢喜”?

  记得一年前,当地开展扶贫项目,在几个村子为村民修建沼气池,根据协议,如果沼气能够正常使用,村民就缴纳部分设备费用,如无法使用,则不缴纳任何费用。对此,不少村民“动了心”。然而,没过多久,村民家里的沼气池因渗水、漏气等原因几乎全部废掉,沼气供能也就成了一场空。

  看似小事一桩,群众并没有直接经济损失,但民心却“凉”了;而对于基层而言,花钱事小,民心为大。本是暖人心的“双赢”,却办成了凉人心的“双输”,究其根本,还是有些基层干部在服务时,心中“人民”二字的分量少了些。无论是不良的政绩观作祟,还是服务群众的“走过场”,抑或是作风漂浮的“虎头蛇尾”,都是对群众缺少感情,没有真正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服务群众总是隔着“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是干部与群众心理的距离,让干部缺了对群众的亲爱,让群众少了对干部的信赖。

  《群书治要·六韬》有言“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春秋左氏传》所载“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在古代,为政之道尚且讲究对人民的敬爱之情,而今,有些干部却对群众没了感情:有的干部下乡送温暖,寒暄几句,拍几张照片就走走过场;有的干部接待群众来访,现场满口应承,之后“高高挂起”;有的服务窗口应付检查窗口全开,脸上堆满“应试”笑容,检查组一走便立上“暂停服务”的牌子……没有感情地服务群众,就难以避免形式主义般的应付了事。

  “你是什么样,你的民族就是什么样,你的国家也就是什么样。”一句“鸡汤式”的话语,其实值得每一个基层干部深思。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基层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群众看待党的窗口。

  1947年冬,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曾受胡宗南军队洗劫的米脂县杨家沟村时,一个饥饿的小男孩跑到部队的马槽处,拿饲料充饥而被马咬伤。毛泽东同志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他要求中央机关每人每天节省一两粮食,救济困难户,并带头节粮。在他带动下,中央机关把省下的小米、黑豆等,分给烈军属和困难户。正是在这样艰难困苦时期,我们党真心关心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拥有了不竭力量,开创宏图伟业。

  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倒映在雷锋在列车上为群众倒的每一杯水里,跋涉在孔繁森在高原上走过的每一里路上,摇曳在杨善洲精心培植的每一棵树头。只要对群众充满感情地服务,无论做多小的事,都会被群众铭记。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毛泽东同志1945年的话今日读来,依然具有强烈的警醒意义。为人民服务从来都是具体的,一句话、一个行动、一项政策,紧紧地贴到群众的心窝窝里了,就一定能收获信任、赢得民心。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7日 04:0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